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席勒认为,诗歌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手段;诗歌是最有效的使人性完整的艺术类型、塑造人性完整的人的最好审美形式,也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还是使人达到自由境界的最便捷的途径;诗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是自然的守护者和复仇者,是使世界和谐发展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指出,在古代,科学还处于襁褓时期,它所使用的是各民族的自然语言,因而是人类学家所说的“属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特有的科学,称之为民族的科学。”它是在世界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诞生之前所形成的、隶属于各民族的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独特的科学文明。 自然的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科学的外在形式,而这种形式,反过来对于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于民族的科学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从语言的分析入手,也是了解古代科学思维特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标记,也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分析了中英姓名的结构形式,追溯了中英姓氏的起源,对比了它们的不同类型和数量,并对名字的特点和数量进行了归纳。研究表明:中英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家庭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了解中英姓名差异,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表层象征系统和深层象征系统。表层象征系统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象征类型,它包括行为象征、实物象征、言语象征、数字象征和颜色象征等;深层象征系统是内隐的、本民族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并分析了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五元结构和八元结构思维模式。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象征是人们各种观念、信仰、制度的表达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深层象征系统,也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基本的礼俗、制度等都是按照某种结构形式规定的,并不是随意创造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分类系统和思维模式根源于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取代观念人,打破黑格尔把个人理解为封闭实体的观点,却未能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无法让感性人真正走向社会。这种人性理论产生了两个结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上升为社会属性;把自然原则直接提升为道德价值原则。这种提升,克服了个人主义抽象社会观和个性观,把社会理解为扩大了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把个性看成与普遍性的天然统一。马克思引入实践概念,把感性人改造为处于真实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社会成为现实个体与自然不断融合产生的历史性共同体;它使个性成为在社会机体中展示出来的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的规定及教化,它具有保守固化和超越革新的双重特性。文化的生态转向是指个体与社会在生存方式上融入生态思维和生态理念,并在生存意义上确立生态价值观。文化的生态转向建基于对工业文化的非生态性的反思,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人为了追求更为完善和全面的发展而产生的人化需求与利益驱动所致。文化生态转向的最终结果是要实现自觉文化的自在化,以自觉文化的反思品格与愿景建构引领文化发展,从而使整个文化不断融入生态思维和生态内容;在作用路径上,它一方面表现为自觉文化不断地从以往的自在文化中寻求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自觉文化不断地转化为自在文化。文化的生态转向将以和谐、友好、共赢的关系来建构人的生存方式,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状况,使个体从一种自我的、利己的、单向的满足,向和谐、完善的多向度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9.
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在大自然文学中,自然与人是文学塑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情感对象。自然与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体,更是作者文学观和价值观的隐喻体。自然的在场、人的在场;自然与人的关系存在、价值生成都远远高出文学性和文学价值,从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空间的构成以文学作品为表征,体现出作家、世界与作品的关系,也展示了作品的文化生成和言说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发展类型的宗教并存于西南地区。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对当地社会起到一种控制作用,对此有必要做去伪存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对后继者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有据可证。古代匈奴人天崇拜的具体表现有:"金人"祭天、日月星辰崇拜、龙祠与蹛林、祖先鬼神崇拜。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产生于他们的自然崇拜及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致思路径是"寻求生命之道"。儒家对生命之道的探寻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从人生与人的修养上去理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的任何哲学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学问。哲学的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并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进、不断地相互否定的,而中国文化则常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从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及分析方式等方面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取长补短,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逻各斯""努斯"从来都不是主观的,语言既是主观意向的表达与展示,又是主观的现实,即人人接受的尺度及规律。言说是现实的人的普遍交往,是属人的事实,又是自然的属人,它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所属和人化了的对象。语言、言说、思维统一于交往实践。交往实践的价值是从已知出发,将思维通过语言实现为客观存在的智慧互换活动,使语言、言说及思维可听可观可感。  相似文献   

17.
新疆神话是中国昆仑神话体系的一枝,其类型主要有创世、人类起源、动物神话等等。其主要特点是叙 事简洁、东西文化交融、自成体系等等。因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无法完全靠人力避 免。因此,人们根据主观投射和互渗律的思维模式,给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以人为中心,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这样 就产生了抗争自然的神话和抗恶神话。新疆民间神话的这两种类型,同样也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当时的共同心态 和愿望。  相似文献   

18.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互中,凝炼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之道。这些生存智慧与惯习浸润在他们的器物、精神与制度文化中,支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与审美情趣,进而成为各民族地区古朴深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岜沙苗族文化中传统的器物格局、农耕文化、礼仪习俗、禁忌民约等充分展示了其所秉持的和谐共生生态观、用之有度消费观、代际公平责任观等,为当代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生态伦理提供了价值观照。重构生态伦理应实现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于各民族伦理文化而言,学习借鉴者需择善而从,唯此方能引领民族地区发展“促其行而规其道”。  相似文献   

20.
启蒙运动是产生于欧洲近代史上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致力于启迪理性 ,教育大众 ,传播知识 ,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西部开发 ,可以将启蒙运动作为借鉴。西部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人的素质 ,使西部人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批判旧观念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西部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促使西部各民族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