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4、15世纪英国修道院编年史不同于中世纪盛期的修道院编年史.这一时期的编年史家将史料选用范围拓宽到世俗世界,采用新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史学思想也有所转变,使修道院编年史的著作结构和写作体例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修道院编年史家的治史手法为后世所继承,对英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40年代中期,爱尔兰爆发了一场因马铃薯歉收而引发的大饥荒.大饥荒造成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致使土地占有形式由小农庄占多数向中型、大型农庄占主导转变,经济结构也随之由种植业向畜牧业逐步转移,同时导致爱尔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与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金毅强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08-110
根据其发展特点,英语标点符号的系统性演变,宜分成萌芽期、发展期、现代标点体系形成期、现代标点体系成熟期、和当代标点体系时期五个阶段。7世纪至15世纪,包含发展期和现代标点符号形成时期两个阶段,前者又可分为爱尔兰标点体系、大不列颠标点体系和查理曼标点体系三个次阶段。7世纪至15世纪是英语标点符号演变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演变的系统性的特征最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吴国杰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0-35
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每一部作品叙述的是单个移民的鲜活的个体记忆,然而,当单个移民被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并经作品出版、流传后被有相同历史背景的读者广泛阅读,使读者产生社会群体认同的时候,这一批文学作品就成了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了承载集体记忆的“记忆场”.当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以类似于口述历史的方式被写入文学作品时,在新历史主义把史学视为诗学,历史的客观性受到挑战的语境下,或许在文学中还能找到被凝固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真实.跟人口普查历史资料和博物馆一样,以爱尔兰移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为“记忆场”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尤建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聂鸿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27-134
8至12世纪,中国西北地区的汉语译音资料主要有来自不同地点的四种,即不空音译的佛教咒语、敦煌所出的汉藏对音写本、回鹘文翻译文献中的汉语音译词,以及西夏音译的佛教咒语,分别代表长安话、敦煌话、以今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汉话、以今银川市为中心的汉话。西北地区通行的口音是盛唐以后长安话向西传播的结果,其区别于中原方言的突出特点有二,即宕梗二摄的鼻韵尾全部脱落,以及部分鼻声母字读作相应的全浊声母。西北所有地区都保留了这两个特点,但在其他一些音类上出现了进一步的变异,根据这些变异可以把西北方言划分为四个片区。一是陕西片。舌上音和正齿音依然有别,不像其他方言的舌上音均已并入正齿音且不分二三等。二是甘肃片。浊擦音声母清化,入声韵尾t弱化作r。三是新疆片。除了继承敦煌话的韵尾r之外,又把-g弱化作-?。四是宁夏片。古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全部归入送气清音,入声韵尾全部脱落,中古时代的三个鼻音韵尾发生了重新组合。这些音变不都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不同语言相互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周志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志锋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1-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2):101-117
16至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欧洲各方人士汲取新大陆及其他非欧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勾勒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勾连。早期世界史写作不仅是19世纪现代种系发生学和人类学的前奏,也是“比较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将欧洲以外的“异教”民族纳入《圣经》叙事。随后,法国的贝尔尼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尝试从自然环境和制度传承的角度解释不同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强调民族间差异。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启蒙”思潮,在认可各民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观念的雏形。正是在16至18世纪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 相似文献
10.
刘永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3)
戊戌时期出现的史学变革言论,是文明思潮在史学领域的表现,至20世纪初结出硕果: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构起一套新的知识谱系,完成对传统史学的革命。新史学是实现新文明的路径之一,欲真正理解新史学,必须站在文明视角。新史学的核心贡献并不局限于"历史是什么"的本体层面,而在于依托文明理论视角,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史学知识谱系,其主要逻辑架构可以概括为:为什么要书写历史——书写什么样的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新史学不仅致力于实现历史书写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典范转换,而且尝试用"人类——世界——国家——社会"这一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取代"天下——王朝——社会——家族"的传统书写模式,并由此带来扩大史料范围、跨学科治史等一系列史学方法层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朱学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
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双重作用。它一方面打乱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发展契机。在理性地岔析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中之重,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梁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101-105
“东联高丽”战略是贯穿于整个北宋的基本国策,其实质在于联合与辽有矛盾且居于辽国侧背的高丽,以应对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变化,抗御宿敌契丹,收复燕云,解除北方的威胁。“联丽制辽”战略的真正实施是在宋神宗朝。宋朝的“联丽制辽”战略,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因应现实的比较高明的战略对策,但除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外,其在联盟战略的实施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从“东联高丽”战略到“联金灭辽”战略的发展与嬗变,是宋朝因应复杂的内外形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至15世纪,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不约而同都表出现了对大洋彼岸的极大兴趣,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远洋探险航行。这两方面的航海探索,表现出了不同的运势、不同的结果。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从此欧洲打破了中世纪孤立发展的黑暗时代,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然而东方郑和远航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的政策,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落,国家运势由兴盛转向衰败。东、西方国力此消彼长,中国从此比西方贫穷落后,终至形成国力的巨大反差。今天,我们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正好是处在运势循环转变的关键时段。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海上航行业绩,为世界航海史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所以,开拓海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和当今中国和平崛起、走向强盛不可缺少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英卫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68-71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深谙以史为鉴的著名君主之一.由于他在贞观年间采取了设立史馆、大力修史等诸多措施,发展史学,遂使史学功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也使他成了历史上以史为鉴的光辉典范,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而且也在我国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印度见闻录》是9—10世纪阿拉伯人所著的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游记。其部分内容记载了阿拉伯商人所见所闻的中国唐代林业情况,如天然林分布、经济林发展、森林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城市绿化和战争对林业的损坏等,是把中国林业情况介绍和传播到欧洲及阿拉伯世界的先驱,也是一部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林业的珍贵文献。在阿拉伯人眼里,中国唐代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济发达,森林动植物和林产品种类繁多,城市和自然环境美丽,生态环境和谐,人民生活比较富足,是个令人神往的国家,而唐末战争则对林业造成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17.
王立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9
19世纪是中国人历史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传统华夏文明正统史观随着“天下”空间架构的裂变与文明谱系的夷夏错位而走向消亡,人们以新的世界眼光探索中西文明由对立而走向“大同”的历史趋势,并在历史的变易观念中注入竞争进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苏先生文明起源三阶段、国家发展三部曲和国家产生三类型等考古学理论,解决渤海开国史的一些基本问题,为渤海开国史的编著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29-137
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文明形态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采集与渔猎文明时期、农耕与游牧文明时期、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分别采用了完全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局部不可持续而整体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越南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越南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断裂,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较以前大大减弱,而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举侵入。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时代,越南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如果想生存下去并紧跟世界的发展步伐,越南社会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在促进这一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越南知识分子非常清楚国语文字、教育以及媒体所起的关键作用,使它们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效工具。在他们的自觉努力下,越南近代国语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电影、舞台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越南社会中越来越普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