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4、15世纪英国修道院编年史不同于中世纪盛期的修道院编年史.这一时期的编年史家将史料选用范围拓宽到世俗世界,采用新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史学思想也有所转变,使修道院编年史的著作结构和写作体例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修道院编年史家的治史手法为后世所继承,对英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40年代中期,爱尔兰爆发了一场因马铃薯歉收而引发的大饥荒.大饥荒造成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致使土地占有形式由小农庄占多数向中型、大型农庄占主导转变,经济结构也随之由种植业向畜牧业逐步转移,同时导致爱尔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与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金毅强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08-110
根据其发展特点,英语标点符号的系统性演变,宜分成萌芽期、发展期、现代标点体系形成期、现代标点体系成熟期、和当代标点体系时期五个阶段。7世纪至15世纪,包含发展期和现代标点符号形成时期两个阶段,前者又可分为爱尔兰标点体系、大不列颠标点体系和查理曼标点体系三个次阶段。7世纪至15世纪是英语标点符号演变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演变的系统性的特征最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吴国杰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0-35
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每一部作品叙述的是单个移民的鲜活的个体记忆,然而,当单个移民被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并经作品出版、流传后被有相同历史背景的读者广泛阅读,使读者产生社会群体认同的时候,这一批文学作品就成了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了承载集体记忆的“记忆场”.当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以类似于口述历史的方式被写入文学作品时,在新历史主义把史学视为诗学,历史的客观性受到挑战的语境下,或许在文学中还能找到被凝固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真实.跟人口普查历史资料和博物馆一样,以爱尔兰移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为“记忆场”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尤建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聂鸿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27-134
8至12世纪,中国西北地区的汉语译音资料主要有来自不同地点的四种,即不空音译的佛教咒语、敦煌所出的汉藏对音写本、回鹘文翻译文献中的汉语音译词,以及西夏音译的佛教咒语,分别代表长安话、敦煌话、以今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汉话、以今银川市为中心的汉话。西北地区通行的口音是盛唐以后长安话向西传播的结果,其区别于中原方言的突出特点有二,即宕梗二摄的鼻韵尾全部脱落,以及部分鼻声母字读作相应的全浊声母。西北所有地区都保留了这两个特点,但在其他一些音类上出现了进一步的变异,根据这些变异可以把西北方言划分为四个片区。一是陕西片。舌上音和正齿音依然有别,不像其他方言的舌上音均已并入正齿音且不分二三等。二是甘肃片。浊擦音声母清化,入声韵尾t弱化作r。三是新疆片。除了继承敦煌话的韵尾r之外,又把-g弱化作-?。四是宁夏片。古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全部归入送气清音,入声韵尾全部脱落,中古时代的三个鼻音韵尾发生了重新组合。这些音变不都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不同语言相互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周志锋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1-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志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2):101-117
16至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欧洲各方人士汲取新大陆及其他非欧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勾勒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勾连。早期世界史写作不仅是19世纪现代种系发生学和人类学的前奏,也是“比较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将欧洲以外的“异教”民族纳入《圣经》叙事。随后,法国的贝尔尼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尝试从自然环境和制度传承的角度解释不同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强调民族间差异。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启蒙”思潮,在认可各民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观念的雏形。正是在16至18世纪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 相似文献
10.
刘永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3)
戊戌时期出现的史学变革言论,是文明思潮在史学领域的表现,至20世纪初结出硕果: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构起一套新的知识谱系,完成对传统史学的革命。新史学是实现新文明的路径之一,欲真正理解新史学,必须站在文明视角。新史学的核心贡献并不局限于"历史是什么"的本体层面,而在于依托文明理论视角,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史学知识谱系,其主要逻辑架构可以概括为:为什么要书写历史——书写什么样的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新史学不仅致力于实现历史书写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典范转换,而且尝试用"人类——世界——国家——社会"这一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取代"天下——王朝——社会——家族"的传统书写模式,并由此带来扩大史料范围、跨学科治史等一系列史学方法层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先生文明起源三阶段、国家发展三部曲和国家产生三类型等考古学理论,解决渤海开国史的一些基本问题,为渤海开国史的编著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二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本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胡适关于文明内涵的界定和中西近代民族文化意识的比较,进一步阐述胡适建立在比较、反省基础上的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指出这是一种开放的、主动汇入世界现代文明潮流的有效途径。因此,胡适文明观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仍不失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京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90-95
文章以邵雍《皇极经世》、胡宏《皇王大纪》、罗泌《路史》、刘恕《通鉴外纪》与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为例,大略梳理了宋代史学中的四种倾向。宋代学者带有义理意味的历史著作,近似于现代学术的历史哲学,虽与实证方法不同,但其学术作用不失于积极主动,其学术传统仍来自于久远。尤为重要的是,宋人追溯远古鸿荒时代,均以高雅的文明境界作为历史的开端,代表了古代史学传统中的一种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5.
束有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97-100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历史在它某一瞬间的凝固 ,通过对这些无数凝固点的审视和阅读 ,可以把握住历史的脉搏 ,聆听到历史的脚步声 ,欣赏到历史在它“流动”行程中的美妙韵律。江苏文物古迹 ,是江苏文明发展史的物质写照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亨廷顿文明冲突史观的思想渊源,指出文明的和谐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史观是“文化形态史学”的当代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朝鲜战争对中日两国历史影响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淑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4):470-477
朝鲜战争不仅确立了亚洲的冷战格局,而且对亚洲的两个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是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2.中美两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3.中国被联合国长期拒之门外,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对日本的影响是1.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2.为再军备奠定了基础;3.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朝鲜战争的两个受益者之,在战争中觅得了发展机会。机遇是弱国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欧洲传统文明的统一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振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71-74
"冷战"因素曾被视为欧洲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但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的强劲步伐表明,欧洲统一的动力有着更为深层的背景;透过繁纷复杂的现实表象,沉潜在历史海洋深层的地理、结构和文化要素,是塑造欧洲文明统一特性的持久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按照古欧洲人的观念,大地上的生命处于永恒的周期性转化之中。因而,将所有女神像视作核心职能为赐予生命、掌控死亡、使万物再生与复元的同一位大女神的不同方面似乎更加合适。古欧洲人与外来的印欧宗教冲突的结果,在古欧洲女神的被贬黜,神庙、礼器和神圣标记的消失,以及视觉艺术中宗教意象的急剧削减中清晰可见。不过,这种转变并非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而是两种不同象征体系的逐渐融合。古欧洲女神宗教暗中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20.
马克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5):9-18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然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成就有大有小。世界的历史就是世界文明发展变化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文明大体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发展阶段。在文明的发展中,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交流过程中,不愿学习和不愿传授的情况都会存在,影响了文明的进步。虽然现在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巨大,但各文明仍保留其固有的传统。将来的世界,仍然是多文明共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