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冠先  杨晴川 《可乐》2008,(4):60-61
拿国家当品牌来宣传,并作为一项主要广告业务,在全球传媒界还不多见。美国《华盛顿邮报》是开拓此种新业务的先行者。在《华盛顿邮报》看来,这种"国家广告"纯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行为,与政治立场毫无关系。同一份《华盛顿邮报》里,往往在新闻版看到针对某国的负面报道,在广告版中却刊登着宣传该国"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整版广告。  相似文献   

2.
看学生的作文,最痛苦的是看不到跳出一些框框和束缚的作文。一篇《周末》,没有一个人写到电视台的《非常周末》节目,尽管绝大多数人都看过,也喜爱看这个节目;一篇《回家》,没有一个人想到过写港澳回家或者假想自己这个台湾同胞回大陆这个家或者在大陆做生意的台湾人回台湾的家,更没有人假设自己坐"神八神九"之类的太空飞船回地球这个家……我们的同学太善于写出一个小我,只反映个人的喜怒哀乐,却想不到写出一个大我,去反映时代的脉搏和心声。  相似文献   

3.
辛成 《中华魂》2017,(11):24-30
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不仅苏联《真理报》全文刊载,西方国家也作出巨大反响。美国的《纽约时报》全文刊载并发表社论,其他报刊如《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刊载了关于这篇文章的消息。如今60年过去了,现在再看这篇光辉著作,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体上看,陶渊明历史哲学的观点主要体现于他的《命子》《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附尚长禽庆赞》等诗文中。在历史发展问题上,陶渊明认为人类的历史体现为来自远古的展开,是一个天运或天命的过程。同时,陶渊明认为历史是"道德"的呈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陶渊明有自己的标准:在历史中能够表现"道德",即便是以微弱的作用表现"道德"的,都是应当认可的英雄;相反,如果没有"道德"的因素或者"道德"特征不明显的人,即使是气吞山河、胸纳九州、包藏四海,建立了惊天动地伟业的君王将相,也应当无视其存在。  相似文献   

5.
别的国家现在还广泛地认为,德国是历史家和历史神话发生巨大影响的国家。在过去15年中——如果说不比这个时期更长些的话——德国历史家们自己也这样看。马因纳克(Meinecke)的《德国的灾难》(1946)就是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中间,从德国历史思想和德国历史中追溯那些以希特勒专制主义为其逻辑结论的倾向;这是一个光辉的努力。德希奥(Ludwig Dehio)在《历史杂志》里写的那篇精采文章是德国把第一次大战原因从干燥的“战争罪恶”争  相似文献   

6.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少数作品之一。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 .  相似文献   

7.
原文刊载在荷兰出版的《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学报》第二十九卷第一、二期合刊上,原题目为《〈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作者执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夏威夷大学新闻学助理教授和诺福克州立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早在《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合并简称为伍德斯  相似文献   

8.
1777年11月15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约翰·迪金森起草的《邦联条例》,并于1781年3月开始生效。《邦联条例》第一条规定:“邦联之名称定为‘美利坚合众国”’,并规定,由各州派2至7名代表组成一院制议会,并享有一定的权力。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邦联应视为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国家。笔者却认为,要认定一个国家是否成立,不仅要从表面上看它是否有国家的组成机构,而且还要看它是否真正享有国家权力。就1781年邦联是否具有国家性质,它在美国历史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试让我们从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8日,在海南做采访后,《华盛顿邮报》驻京记者爱德华·科迪以一篇《被人忽略的中国夏威夷——海南岛》的文章让美国人认识了三亚的亚龙湾。在这个中国最有名的海滩上,深绿色高尔夫球场的另一侧,集中分布着像喜来登、希尔顿和马里奥这样的国际度假酒店,即便价格不菲,每到农历新年,里面还是住满了"有钱旅行的中国家庭"。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13,(7):29-29
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棱镜”监视项目。6月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公开承认自己是幕后消息源。  相似文献   

11.
自从电子杂志的鼻祖《Slate》被评为仅次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第四大媒体后,“电子杂志”这个并不陌生的概念复苏了。它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而且也改变了常规的客户关系渠道。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JamesWaller)的处女作《廊桥遗梦》(“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在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却遭到一些重要报刊杂志的贬斥和讽刺。《华盛顿邮报·书的世界》发表了标题为《在玉米地里消遣》的讽刺评论。作者表面上劝说读者相信罗伯特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认为“他是个象征而不是个真人”,不要去注意“他言谈的平淡陈腐”,更不要认为弗兰西斯卡“是个幼稚浅薄的女人”,实际上批评得很尖锐。《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发表述评,挖苦作者把两人在厨房跳舞的情景描写得详细周全到了拖沓冗…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爱情观的分析,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指引方向。《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的分析,认为鲁迅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性解放是爱情成长的思想基础;社会解放是爱情成长的社会基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相似文献   

14.
拙作《鲁迅记事散文漫说》认为,鲁迅散文除《朝花夕拾》十篇外,还应包括鲁迅杂文集中一般认为是散文的十二篇。这二十二篇散文中偏于记事的十一篇,已在前文论及,这里考察余下的十一篇。②从作者与所记人物的关系看,除《阿金》记自己所不相识的人和《无常》、《女吊))记自已儿时喜爱的戏曲形象外,其余八篇都是记与自己有交往的人物,分别考察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语)中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被理论界称为马、恩成熟的著作中,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近一时期,我国哲学界不少同志提出应当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并以新的科学和哲学的成就来丰富、充实和发展它。但对于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却有不同的看法。譬如,有的同志认为,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是唯物史观,并不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生顺序     
<正>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梁漱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雷雨》中只有八个角色。可作者偏说:“《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添上这个人……”。因为作者的这段话,关于“第九个角色”的问题,曾引起评论界的歧议:有的根本否认“第九个角色”的存在,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无任何实际意义的说辞”。有的则认为“第九个角色”就是指的《雷雨》中的命运观。这些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雷雨》中确实存在“第九个角色”。它是推动悲剧发展的力量,但不是命运观,而是扼杀人的个性,迫使人性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分则操纵舞台上的八个人物,面目迥异;合则可借“第九个角色”为名。我们认为,具体弄清“第九个角色”的面目,对完整地把握《雷雨》,理解《雷雨》,乃至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2岁那年,我读了《艾凡赫》的节略本,决定要象瓦尔特·司各特那样当个小说家。可是我并没有立刻着手,而是把《艾凡赫》抄录在练习本上。母亲发现后,奚落我是在浪费时间。她的话使我很难过。 12年以后,在伦敦,我再次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这一次,我不再打算抄录别人的作品了。当时,实录这个概念一直在我的头脑里萦绕着,我十分幼稚地认为某些杰出的作品,譬如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象》就是作者生活的实录。因此,当我着手写自己的传记的时候,决定摒弃一切虚构的东西。当然,这种干巴巴的材料是不会拥有很多读者的——不久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连我自己看了几页以后也懒得再往下看了。  相似文献   

19.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古今字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理解并不一致,前人从用字的角度去理解,因而把古今字的范围看得太宽,如把轨簋、缫藻等属于通假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小史》及《弁师》注),把壄野、(干干木)刊、寝浸等属于异体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汉书·地理志》注),把志识、仄侧等属于同源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保章氏》注及《汉书·贾谊传》注)。段玉裁认为“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