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2.
“中古韵部系统”试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探讨和考定韵部系统,是汉语音韵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韵部问题,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历来音韵学家在韵部研究方面下的工夫也最大。上古韵部的研究,从宋代开始,尤其是经过清代、近代和现代诸多音韵学大家的努力,已经比较清楚地描绘出其轮廓。虽然意见还有小的出入,但三十部左右已基本一致。近古韵  相似文献   

3.
之、鱼不分,鱼读入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古音韵学家对于古韵分部多忽略方言问题,因此,他们在处理具体字入部时,就避免不了自相矛盾。《诗经》国风里的押韵,六国铜器铭文的押韵,肯定是有方音的。方言或较大地区方言应该有自己的韵部系统,当然,它们之间有的部分还是与通语相同的,但是,必然有与通语相异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有自己特点的韵部。  相似文献   

4.
壹、总论 古音学在韵的研究方面是有成绩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都是研究古韵的,他们有所发明,有所改进。象顾氏说:“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 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戎”,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虽谓之协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他囿于《诗经》一部书的小范围,认为是“百中之一二”现象,这是不。  相似文献   

5.
陈卫恒 《殷都学刊》2004,(2):102-105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江永是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死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他写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这部著作对清代以后研究古韵分部的人很有影响。他对等韵颇有研究,著有《音学辨微》和《四声切韵表》两书,前者是他分析等韵学理和其他音学问题的著作,对四声、平仄、字母、七  相似文献   

7.
上古韵部研究中的著名课题"脂、微"分部由王力先生集大成,此前章炳麟1908年成立灰部时已发现脂、灰(微)"鸿纤有异"之别,1910年独立出队部时发现队(微)、脂相近,1915年队部只留入声字时.即成物部,被去掉的微韵字进入脂部,并认为脂部是阖口音,相当于王力的"微"部.黄侃1915年分古韵二十八部时有"灰(微脂部)-没(物部)-痕(文部)",曾运乾改造黄侃依摄合口灰韵成威摄合口灰韵,印微部,更把黄侃依摄的齐部之半改造成衣摄,即脂部.可见脂、微分部孕育在黄侃依摄之中.王力1936年"脂、微"分部时,同样审析过<广韵>齐韵,将其一分为二,一部分作脂部字;审析过灰韵,作为微部.这些,正是曾运乾审析黄侃依摄灰韵、依摄齐半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古韵开口合口之分,是古韵分类的重要项目之一。《韵镜》的每个韵图,标目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内转或外转,二是开口或合口。按照一般的说法,凡韵部的介音或主元音是[u]的,叫做合口,反之叫做开口。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进行了这样的分类,却往往很难用实际的语音材料对此加以证明。象《韵镜》等明确划分开合口的韵图,其开口与合口的差异究竟显示的是什么样的语音区别,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为了进一步探讨古韵开合口的性质,验证前人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必须要有实际的语音材料作比较研究的基础,在这方面,可以据以为证的资料之一就是《韵会》。《韵会》与同期的《蒙古字韵》记录的语音系统基本上相同,《韵会》韵部的韵值可以依据《蒙古字韵》的八思巴对音来确定。八思巴字对音所记录的语音是用拼音文字记录下来的实际语音,这是可靠性较强的语音资料。其中古韵开合口的差别也明显地从韵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彭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39-142
明代流传下来大量的戏曲作品是研究明代语音史和方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运用韵脚字归纳法研究明代嘉靖年间苏州著名戏曲家张凤翼五部存世传奇作品的用韵情况,共得出十二韵部家车部、模歌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来回部、寒兼部、江阳部、东中部、庚侵部、节叶部、力璧部.结合明代曲论家对张氏用韵的批评及当代学者对明末苏州话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十二韵部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的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戴震从训诂发生、训诂原则、训诂方法等方面初创了训诂学理论,在古音研究上创建了审音学派、创立了古韵二十五部之说和阴阳入相配古韵系统,不愧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3.
彭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39-142
明代流传下来大量的戏曲作品是研究明代语音史和方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运用韵脚字归纳法研究明代嘉靖年间苏州著名戏曲家张凤翼五部存世传奇作品的用韵情况,共得出十二韵部:家车部、模歌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来回部、寒兼部、江阳部、东中部、庚侵部、节叶部、力璧部。结合明代曲论家对张氏用韵的批评及当代学者对明末苏州话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十二韵部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的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戴震从训诂发生、训诂原则、训诂方法等方面初创了训诂学理论,在古音研究上创建了审音学派、创立了古韵二十五部之说和阴阳入相配古韵系统,不愧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5.
扬雄是西汉重要的辞赋家,其创作上承屈原、司马相如,下启班固、张衡等汉赋大家,处于两汉承替之际,其赋作具有重要的转折与开新意义.扬雄赋用韵特征鲜明,所用韵部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韵部,且赋中阴声韵使用最多,共计706次,阳声韵次之510次,入声韵较少共246次;扬雄赋韵例类型多样且富于变幻,具体有每句押韵例、隔句押韵例、虚字入韵例、虚字不入韵例、两韵间迭相叶例、前后一韵相叶,中间另隔一韵例、交错前后互叶例、连环套韵例八种,一段之中扬雄或单用一类,或兼用几种,呈现出多变的押韵形式.就用韵方式上扬雄赋存在独用与合韵两种,但以合韵为主,合韵韵部较为宽泛,换韵又较为频繁,其连环套韵亦是扬雄赋韵的独特之处;扬雄赋用韵还表现出明显的蜀音特征,其幽宵、宵幽合韵;侵部、东部合韵;盍部与屋部、质部合韵的例子均带有明显的蜀地方音特点.此外,其赋篇中的转韵亦是踪继了屈原、司马相如韵随情转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在《诗韵新编》“出版说明”末段中说:“这次重印,我们增编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并在表中指出某几个韵部可以通押,让使用者有所依据。经过这种通押,不啻从十八个韵部中减缩掉五个(引者按:“波”、“歌”互通,“支”、“儿”、“齐”互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对龙启瑞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侧重点在对其诗文集的校注、整理和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的分析等方面,对音韵学著作《古韵通说》,至今未进行研究。《古韵通说》分通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前后附友人的书序、题词。龙启瑞在《古韵通说》一书中提出了"转音说"。"转音"就是指双声字可以辗转为韵通押,这种现象存在于古今语言和各地方言中,但合理与否,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正> “之”部在上古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韵部,它所管辖的字音在后代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复杂,比较突出.之部在上古时期《诗经》韵脚字的分类中,与支、脂等部字颇多瓜葛.在清代学者段玉裁之前,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等人把之部字与支、脂部合在一起,段氏始将此三部分立.后代音韵学者大多赞扬段氏的卓识,并且承认他的判断.但近些年来,仍有人对段氏三部之分提出异议,以为之、支、脂不当分立.我们认为:从《诗经》的用韵情况以及结合先秦其他韵文材料来考察,之部字与支、脂部之间,自然有混而不清的种种迹象,段氏在发表其三部当分的意见时,也有将合用之例匿而不发的缺点,但从总体来说,段氏分立三部的证据还是比较坚实的.之部自应独立成部.不过,从学术史上的这种争论看来,对之部的研究确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先师方孝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题为《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的论文,论述之部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19.
“韵”的本义为声音的和谐,引申为“韵部”“韵脚”以及诗歌等义。唐宋文献中主要为“押韵”之“韵脚”义,也常借指诗歌。而“联”的意义通常用“句”、“联”、“秀句”、“句图”等表示,虽然也有用数词加“韵”表示类似“联”的用法,但必须有具体的语境、语义提示,而且“韵”的基本意义仍为“押韵”之“韵”义。另从文献流传方面看,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的联语数目在宋代是不确定的,苏轼的“二十四”只是与其中一种版本巧合而已。由此,“二十四韵”解为“二十四首诗歌”更为圆融。  相似文献   

20.
在古诗英译方面,我国学者大致分为以许渊冲为代表的格律诗体派和以翁显良为代表的散体派.在此从许渊冲诗歌“三美论”入手,通过译诗对比,分析该理论在传承性、综合性和历史性方面的优越性,也正视了其因韵害意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而提出通过效仿“《史记》三家注”的方法实现古诗英译多家注,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现古诗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