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超文本文学是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它的产生,有赖于互连网和超文本技术的充分发展。与传统文学相比,它有着鲜明、独特的特征,如结构上的超链接性、书写上的互动性、写作载体的超文本性、表现方法的超媒体性、传播方式上的互文性等。超文本文学的出现,给传统文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它对传统叙事的重新解读,但它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文学的样式,繁荣了当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超文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超文本文学所具有的多元化、跳跃性、发散性的基本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传统思维的混沌性与超文本文学的不确定性,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觉和感悟与超文本文学的发散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文本文学的审美境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是文学和技术联姻的结晶,具有自由性、互动交流性、超文本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它的迅速兴起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及时代色彩,开辟出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审美空间,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文学兴起的背景和其内在特征予以透视来分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尝试透过文学批评理论的后现代、后殖民的概念视域,思考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作为"少数文学"与"少数论述"的可能构成要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时值愈来愈多新生世代原住民的文学书写、创作朝向网络视讯、影音及数字化空间移动,也就意味着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定义容量必须重新思考,进而探讨原住民网络数字符化的超文本书写、创作类型是否可能牵动族裔文化身份构成∕构造的增殖性、流动性、游牧性或虚拟性的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超文本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形成了对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文学认知与阅读体验的不可避免的改变。超文本网络文学作为最具网络特征的网络文学形态,充分显示了它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本文力图疏理超文本网络文学的简短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它与传统文学相较之下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洛莉塔》——这部显然称不上典范的后现代文学文本,置于西方近半个世纪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中,放在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中去考察。阐述了它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表现着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独特地实现了后现代的“颠覆”功能,因而可以说它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神性主导品格,显示出空前的平民性和民间性,内容随心所欲,具有鲜明的超文本性特征。网络文学也存在着题材狭窄单一、写作手法欠缺等问题,这需要网络写手们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需要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以及建立网络文学自身特性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具有反诗意性,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带来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中,也表现在网络文学的修辞手段以及欲望化叙事等方面,网络文学的"诗意"更多是一种"后现代诗意"。  相似文献   

9.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09,29(1):73-74
短信文学是在多元化语境下,伴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日益加强而诞生的文学新样式,既有对文学传统特点的继承,具有"代码"性、审美性、讽怨美刺性等特点;也有现代性的更新:以手机为主媒介、商品化、符号的共融性等;更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传达:异化性、开放性、平民性、游戏性、快餐性,从而使短信文学体现出多元交融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交叉性在拟超文本文学和超文本文学之中都有相似的存在,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图文交叉与声像化转向,前者由文字造景和语图互文构成,后者则走向一种视听交叉的超媒体。这深刻地体现了拟超文本和超文本的内在关联,超文本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现的文学"怪物",而是拟超文本历史积淀的结果。但两者的交叉性却又并不相同,从拟超文本到超文本发生了从静态向动态、单层向多层、平面向立体等多方面的新变,超文本因此而浸染着独特的"机器诗意"。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是一本由理论织成的网,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民族文学到神话学,从政治学到历史学,从地理学到语言学,开拓了思维,增加了学术深度,扩张了理论的想象力,开辟了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在总体思维的控制下,有可能陷入了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的陷阱,也有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走向非文学化和非历史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作为乡土记忆和改革载体的农村一直是作家自觉表现的对象,农村题材的小说也长久地占据纸质文学的重要位置。然而在网络小说里,农村题材却意外地缺席了。这与网络小说发展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写作的主体、受众还是网络小说的传播机制都限制了农村题材的介入;网络小说的精神导向和传统农村题材书写惯性的差异也是写作者回避农村主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超文本阅读的模式与效果——一项基于元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文本是文本的电子表现形式,其阅读需要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及读者的控制。有理论表明,以超文本为媒介的学习特别依赖元认知技能的运用,如监测和控制等。实验采取3×2的组间设计,交叉比较读者在元认知激活或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线性文本和超文本阅读的效果差异,发现学习者在元认知激活的状态下阅读超文本,学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与国内的研究相比,欧美国家数码文学研究,更多侧重于开发网络和计算机潜能的超文本、超媒体文学。20余年来,欧美国家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数码技术与文学关系研究、数码叙事学构建、数码文学的跨学科探索。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热的当下,放眼世界、了解国外研究动向,不仅是时势所需,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特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写作理论以及对"作者之死"宣判,使传统文学的语言回归到自身,作者的话语霸权被打碎,巴特倡导的片断式写作也使传统文本的文体形式趋向消解,这些预言式的理论观点在今天的超文本文学创作得到了神奇的印证和实践,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