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是一部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爱情、家庭生活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从《围城》中人物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病态的人性,隔膜的人生和虚妄的爱情,是人物在这种种的精神围城中灵魂的畸变和挣扎  相似文献   

2.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中国“双城”———《边城》与《围城》两部杰作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讨论,试图透过这两座“城”领略其彰显的两种人生基型和成因;同时通过对两个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形式、人性思想的深层发掘,以及对两位作者所选取的文化立场与叙写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中体悟两位作家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5.
《围城》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讽刺小说,它蕴含了社会讽刺、文化讽刺、人生讽刺三个方面复杂的内涵角度不同,层次也依次递进。它是一部描写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揭示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围城》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讽刺小说 ,它蕴含了社会讽刺、文化讽刺、人生讽刺三个方面复杂的内涵 ,角度不同 ,层次也依次递进。它是一部描写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也是一部揭示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和《围城》是中国讽刺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本文对二者讽刺艺术不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对象直指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围城》则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颓败与人类的生存困境,而将道德判断延期《。儒林外史》的讽刺采用客观呈现的叙事方法,而《围城》的讽刺则采用主观说明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8.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的主题意蕴深刻 ,从爱情、婚姻的层面上升到世间万物 ,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始终处于“围城”状态 ,并暗示了中国对异己文化的排斥和难以沟通 ,是一座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围城” ;它的语言幽默俏皮 ,极具讽刺性 ,主要通过文中各式各样的比喻来体现 ;它深刻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虚荣心 ,文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9.
《围城》以主人公的婚姻爱情纠葛贯穿首尾,因此,人们也就普遍认为“围城”的主题是关于婚姻爱情的。其实,《围城》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除了婚姻爱情说,还有人生状态、心灵境况等多重内涵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人性成为作家极力探索的领域。他们从文明缺撼的角度 ,在不同层次上揭示和批判了西方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人性的邪恶在毛姆的作品中描写的最多 ,因此而遭到了冷遇。同时 ,毛姆在其作品中为西方人提供了拯救自我 ,拯救人性的处方。本文通过分析毛姆的三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中主人公的人生历程 ,寻找毛姆的人生态度以及其独特的人性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围城》自1946年2月起连载于郑振铎、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复兴》,1947年出版单行本,至1949年接连三版。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后改编为电视剧,进入千家万户。《围城》已深入人心,成为众议的话题。 那么,《围城》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论者多认为《围城》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世界和人性的开掘上;体现在讽刺与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上;体现在它的美学追求上。 《围城》所表现的美学追求是一种“企慕情境”。 “企慕情境” 何谓“企慕情境”?“企慕情境”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首次发表的时间是在1946年到1947年间,而其后的文学史著作提到的不多,直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围城》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围城》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叙事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小说以讽刺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喜剧色彩又蕴涵现代哲学意味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类命运的深含哲学意蕴的现代寓言。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的意象,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而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的盲目挣扎,又寓示出人生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  相似文献   

15.
《围城》体现着特定的爱情伦理。通过对方鸿渐和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等人爱情纠葛的冷嘲热讽,钱钟书把他坚持的爱情伦理慢慢展示出来。《围城》的爱情伦理围绕本然、实然和应然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对爱情困境的客观叙述,表现了其主体意蕴;二是对荒诞的婚姻“围城”的热切关注,表现了其现实维度;三是对人生希望的执著追寻,表现了其理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人格不能简单地视作狭隘和吝于金钱,他既是一个荡子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恋爱、职业、婚姻三个人生围城的穿梭挣扎中完成了可悲可怜的命运三部曲。  相似文献   

17.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的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18.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围城》寄寓了一种超越“围城人生”困境的处世哲学———目光放近,乐观振作! 这来自于钱钟书一贯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在产生“围城”理念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及生存状态的叙述比较,指出了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困境,同时寄寓了“目光放近,自应乐观,以求振作”的超越理念,并以积极面世的典范人物引领方鸿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