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书磊 《理论界》2023,(3):16-22
哈丁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识论展现着“物的科学”批判、普遍性知识批判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三重批判向度。在“物的科学”批判上,哈丁认为“物的科学”是女性缺席科学的根源。“物的科学”遮蔽了科学中人与人的关系,使现实的人游离于科学之外;在普遍性知识批判上,哈丁认为知识生产过程比知识标准更重要,认为普遍性原则忽视了知识生产实践,需要通过实践创造更美好的地方性知识共享形态;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批判上,哈丁批判了内在主义使人必然而片面地发展和外在主义使人在观念中发展,号召打破僵化的性别劳动分工,消除制约女性发展的各种束缚,实现平等、和谐、多样化的科学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他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所以,寻求一个确定无疑的出发点就成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尤为突出的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他们之间相互斗争,相互促进,不断审视,拷问真理的向度、源头和基础,从而酿成了其“前提性”的理性独断,最后滑向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深渊。康德用“哥白尼式的革命”试图调和此争,但使得认识主体和“物自体”之间又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黑格尔以“实体即主体”为核心,将认识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弥合了历史所留下的鸿沟,但黑格尔所营造的形而上学体系却如空中楼阁,终究失去了现实意义。直至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建构了实践哲学,为主客体搭建了一座桥梁,真正弥合了这个鸿沟,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3.
生活认识论:认识论之现代形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在近代 ,它甚至成为整个哲学环绕的中心。虽然现代哲学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但它并未舍弃认识论本身 :卡西尔试图建构一种扩大的认识论 ,分析哲学只是把追求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转向对语言命题的意义和逻辑的分析 ,欧陆哲学也不过是用“人文认识论”———解释学———取代了科学认识论。那么 ,现代认识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论 ?它与近代认识论有何区别呢 ?我们认为 ,如果说近代认识论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认识论 ,现代认识论则是一种生活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已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之被曲解,根源于西方近代存在论与当今资本世界的同构性。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从它的被曲解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就在于人们已有可能从存在论的境域中揭明并批判当今世界的本质原理。本文从“生产力”和“感性意识”等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的科学认识论及对其历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不等于真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可错的,批判和批判的讨论是接近真理的 重要手段,这些是波普尔科学认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认识的产生有着科学实践、思想、 本体论和人性方面的根据.在本质上,波普尔的科学认识论强调了科学知识的本性是可错 的、理性批判是推动科学知识增长的根本途径、科学知识的命运是被证伪的,它不仅是波 普尔科学哲学的基点,也是波普尔历史观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论革命的本质渊源中洞察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长期误读源自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故而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本文回溯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的存在论革命 ,追问其起因和基本成果 ;重在揭示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原则的根本批判 ,指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建立在关于感性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基础之上。由此出发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释读就成为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发表俞吾金的论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以下简称"俞文"),提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的挑战,并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8.
陈立新 《学术研究》2006,4(8):34-40
马克思整合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从存在论原则上与近代思辨哲学进行了划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的存在论意义,真正倾听马克思的声音,守护和弘扬思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在地包含三重维度。在认识论维度上,它是一种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科学的观念学;在价值论维度上,它是代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价值诉求;在存在论维度上,它是揭示劳动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进而谋求改变这种状况的理论武器。三重维度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彼此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以往对阿尔都塞的介绍大多集中于他对马克思哲学史的解读,人们忽视了阿尔都塞这种独特诠释结果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了阿尔都塞从巴什拉那里承袭的法国新认识论的遗产.其一,他拒绝再现式的主体-客体二元认知构架;其二,明确指认实践性的认知为前科学的价值意识形态;其三,在前科学话语的断裂之处确立科学理论的突现新质.  相似文献   

11.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庞天佑 《中州学刊》2003,(4):113-116
范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史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 ,提出“以意为主 ,以文传意”的主张。这个主张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著作中文与意的关系问题 ,第一次直接强调了史识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次揭示了恰当的文辞表达的必要性。范晔揭示了历史见解与语言表达的对立统一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撰史原则。从历史认识论角度考察 ,范晔这一主张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4.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哲学总是习惯于把主、客二分当作构建认识论理论的基石。由此,一方面引发了康德所谓的“哲学的耻辱”(即哲学“没能对‘外部世界的存在’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另一方面,由于主、客二分说不能把人视为“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者,从而丧失了先于现象把握存在的可能性。正确的做法应是刚好颠倒过来,从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存在论角度去解释人的认识。舍此,我们便不能对认识有真正切近的领悟。  相似文献   

15.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16.
韦勇强 《船山学刊》2009,(2):193-196
崔述的历史考证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经证吏”、“辨文体及文风”、“据史事的时代特征断文献记载真伪”、“利用逻辑推理断史事真伪”、“利用文字音韵知识断古籍真伪”等。这些方法,是崔述在古史及古书考证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他的学术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空间是不同于自然空间的客观存在,它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社会历史空间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相对性和渐进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空间,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改造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在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中完成的,是对资产阶级抽象自由的虚假意识的揭示.但是后来的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背离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而走向了科学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意识形态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后期思想中,从属于科学的批判.这两种批判在理论上导致了他对于自由和必然、进化和革命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冲突,在实践上导致了技术精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路红芳 《学术探索》2014,(12):16-20
形而上学批判是现代哲学一大潮流,而这一批判的最终旨归是价值批判。具体来讲,形而上学的价值论批判包括两重含义:思维逻辑批判和历史逻辑批判,通过这双重批判,现代哲学实现了哲学理性范式的转换和自身逻辑的跃迁,并完成了一次价值基础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