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1月底至2月初,上海厚生纱厂到湖南招收女工一事在湖南省会长沙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在长沙《大公报》、《湖南日报》、上海《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就此事展开了激烈辩论。时任《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选择其中的15篇文章,加上自己的评论《我的意见》一起以“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编入《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第七卷第六号),这组文章反响甚大,影响深远。后人甚至认为此文标志着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而参与其中的穆藕初、朱执信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朱执信(1885-1920)是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2.
论民初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1912—1919),教育界集中着许多进步知识分子。本文就其投身新文化运动,培养与聚集革命力量,推进近代教科文事业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辛亥革命以及“二次革命”的失败,实际已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提出了寻求新的救国道路。而在寻找新的道路上,《新青年》起着重要作用。沈尹默、高一涵、钱玄同、胡适等大学教授,都参加过第六卷以后《新青年》的编辑。更多的人为《新青年》撰稿,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章。在《新青年》一至六卷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社团中的鲁迅与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根植《新青年》。鲁迅创作小说的思想冲动源于陈独秀反孔非儒的思想革命,受新青年社团反传统的知识权威影响所致,具有陈独秀激愤思想的痕迹。鲁迅的小说使《新青年》的文学革命从理论主张变成了创作实绩,彰显新青年社团文学创作的实绩。鲁迅也凭借小说创作的实力获得新青年社团的认可,并逐渐融入新青年社团,日益形成愤激的思想骨骼,具有思想启蒙的形象冲击力。  相似文献   

4.
1923年10月,胡适在致友人的一封信里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这三个杂志各自代表了什么时代,胡适在信里未做说明。我现在对《时务报》和《新民丛报》所代表的时代也略而不论,仅对《新青年》以及接续《新青年》的《向导》及其所开创的时代,做一简要的论述。《新青年》月刊原名《青年杂志》,于1951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54号。第一、二、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1月第4卷1号起,改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之后的第四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随陈迁到北京,1918年1月,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仁刊物,据《新青年》六卷一号和沈尹默的回忆,编辑委员会先后有: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刘半农、沈尹默。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围绕《新青年》杂志,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1920年2月,迫于北京政府的高压,《新青年》随陈独秀南迁到上海,除北京的故旧外,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等应邀为其撰稿。当年5月出版了迁沪后的第一期(8卷1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和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通信看起来是纠正前刊演讲词的错误,实际是另一次精心设计的"双簧信"。以此为契机,《新青年》不仅再次强化其科学主义姿态,而且也改变了前期对宗教基本认同的态度。这次"双簧信",将有关宗教文化的讨论引向深层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关系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一窥新文化建设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何玲华 《天府新论》2003,3(2):97-101
《新青年》杂志中的陈独秀 ,是“攻击孔教最有力的健将”之一 ,其反儒非孔的言论主要针对“儒者三纲” ,反复辟固共和、新人格求适存是其基本指归。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陈独秀反儒非孔犹显激烈。由此引发的争议持续至今。今天重新讨论这一问题 ,仍应强调“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青年》研究大多集中在边缘研究上,出现了《新青年》研究的散射状态,因此,主流研究亟待深化等问题便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实际上《新青年》范式研究是《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新青年》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于1915年至1926年间为同仁团体“提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对传统进行重新估价以创造一种新文化,这就是《新青年》范式。《新青年》范式研究并不是平面化的研究,而是对《新青年》的核心问题进行带有立体交叉的学科性质的思考。因此,单维的探讨虽可获局部的精细深入,但却无法给出整体的科学阐解。范式研究便会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事既与校外的新旧之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以及与办学取向异同相关的人事之争.而陈独秀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转移,及其主张的谈政治与《新青年》侧重思想的既定方针之间的紧张,还需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思想倾向关系不大的经费问题,反倒可能是使刊物与中共联系起来的一个实际考量因素.重新探讨《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由此揭示出“五四”远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杂志最初是依托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发行的,群益书社为此承担了很大的商业风险。等到形成品牌之后,《新青年》同人开始寻求经济独立;随着陈独秀的政治倾向日益明显,同人内部也出现严重裂痕,致使一度辉煌的《新青年》月刊在内忧外患中归于终结。一、《青年杂志》的创刊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