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多维度来考察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能够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且集聚程度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减少0.516%。整体而言,改善农业社会资本配置状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但存在地域上的异质性。农业大省比非农业大省更容易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同时,农业产业集聚会对周边省份的农业发展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周边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策略,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打造并完善农业产业链,以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区域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亚军  何瑾  孙颖 《兰州学刊》2003,(4):153-154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扩大是一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 ,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只能走扩大内需的道路。要扩大内需 ,就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与此同时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人。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扩张。因此 ,要启动居民消费 ,就要调整分配布局 ,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赵祥 《江淮论坛》2012,(4):29-36,44
本文认为受到产业空间分布模式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内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性变化:(1)在市场一体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两地区没有贸易往来,各地生产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也不存在经济发展差距。(2)当市场一体化向中等水平推进时,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形成了产业分布的“中心一外围”格局。中心区演变为制造业基地,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而外围地区逐渐成为农业和初级产品基地,区域收入差距扩大。(3)当市场一体化水平向更高水平推进时,受拥挤成本上升的影响,原中心区产业将向外扩散,而外围地区通过承接产业扩散,收入水平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4)如果实现了完全的市场一体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取决于地区间不可移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行业的技术外部性大小,而由于劳动力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区域收入差距也不复存在。上述阶段性变化特征体现了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先趋异、后趋同”的倒U型假说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4.
卞晓丹  钟廷勇 《江海学刊》2016,(4):86-91,238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纠正要素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依据1998~2013年相关省区文化产业9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的SDM模型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缓解文化产业要素错配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注重通过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来缓解要素错配,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与机遇(一 )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东西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 ,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农村 ,应该说东西部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标志。东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具体来说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与东部地区相比 ,其差距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总体规模上的差距。东部地区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的 64.9% ,几乎是中西部两地区总和的 2倍。而西部地区产值只…  相似文献   

6.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李贵茜 《东岳论丛》2012,33(4):144-148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已成共识.而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加大了地区内城乡收入差距,还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利用山东省17市的数据,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首先提出建立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因素随机效应模型的理论基础,做出相应的模型设定,把山东省各市有关数据代入设定的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回归残差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分析说明,山东省城乡间收入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随人均GDP水平上升继续呈上升态势,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在未来达到某个最高点后转向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地区收入差距起到了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中均发挥了积极但较为有限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地区间和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低保家庭成员对农村低保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缓贫效应方面,低保待遇缩小贫困差距的作用要大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并且,低保待遇对少数民族家庭的缓贫效果要好于民族地区汉族家庭。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总体上,低保待遇仅能使农村家庭基尼系数和人均家庭收入离散系数分别降低3.5%和3.2%;但低保待遇缩小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好于汉族家庭,缩小民族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则大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低保家庭成员的主观评价也反映出了农村低保制度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要求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呼声不断增强。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消除人们的思想困惑,坚定改革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种种表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个层次,是表面的总体平均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统计数据上。据统计资料计算,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缩小为1.72:1,1994年又扩大为2.61:1。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达到3.4:1。从地区差距看,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39:1.11:1,差距不大,1993年这一差距扩大为2.25:1.75:1,1994年又有进一步扩大。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甘肃省的4.75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91年最高地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投入鸿沟系数是教育投入最高的10省市人均教育投入与教育投入最低的10省市人均教育投入之比.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在缓慢拉大.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经济欠发达地区GDP对教育投入的弹性系数较大,总体上超过了经济发达地区.从各省市经济发展差距轻微拉大的趋势看,中西部地区正在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章描述了近10年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的事实,发现过去10年来珠三角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对珠三角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影响因素得到部分支持.同时,研究还发现,运输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珠三角的产业布局有显著影响,而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保护不再是一个影响产业分布的显著因素,从而说明近10年来珠三角正在逐步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干预产业布局的弊病,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成功地走向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自梳女"兴起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梳,又称梳起,是指女子自行异辫而髻、宣布独身不嫁的仪式,经过这种仪式的不婚女性被称为“自梳女”。这种风俗于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该地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终生“不落夫家”婚俗的存在,是自梳女产生的历史根源;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女性特殊的经济角色,是自梳女兴起的经济背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是自梳女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旅游合作中,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是加强旅游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基本情况看,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珍贵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泛珠三角地区旅游资源总体禀赋状况的角度做好云南地区旅游资源与泛珠三角地区其他省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二是从泛珠三角旅游区建设的角度做好云南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三是按照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经跨入了从竞争转向竞合、从产业一体化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本文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转型创新发展,首先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转型,而城市功能的转型又需要城市价值导向的转型为前提.在长三角区域由“产业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发展转变中,本文指出区域制度合作是实现长三角功能一体化的核心与关键,并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制度合作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由于内地人口突增,人多地少现象严重,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则因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大量内地汉族移民于是陆续进入该地,或从军,或垦荒,或开矿,或经商,其中大部分人最终定居下来。他们既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为边境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人手。他们不仅为开发乌江流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且对乌江流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文君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3):74-78,85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旅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最高层次的旅游类型,也是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效益显著。以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述了其生态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突出优势,认为庆将基开发成为依托广州、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以林、水为特色,具有游览观光、度假疗养、科普科考、会议娱乐、美食购物等功能的生态旅游样板区和广州拳头旅游产品,重点鹫 要生态旅游、湖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以及土特产生态旅游等系列产品,并从统一规划管理、抓住重点和突出特色、协调各方关系、加大宝剑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从均衡走向不均衡的路径,这种不均衡正是区域先发地区向后发地区进行空间扩散的条件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应从产业空间扩散基本理论框架入手。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理论条件给产业在区域内部扩散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条件包括飞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广泛存在的劳动成本差距和不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18.
京津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加入 WTO后的新形势 ,应对 2 1世纪国内外激烈竞争的挑战 ,北京和天津作为我国北方两个最大的城市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出发 ,在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紧密合作 ,实现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规划 ,经济结构调整优势互补 ,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经济政策协调统一 ,实现经济一体化 ,建立起我国北方最大、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经济中心 ,这是功在千秋的战略举措。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崛起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90年代崛起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如果在 2 1世纪再进一步崛起京津城市群 ,中国经济发展将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出现在世界东方。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飞跃 ,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赵惠民 《齐鲁学刊》2007,1(4):53-57
清末民初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以政府组织的生存型移民为主。移民群体主要由灾民构成。移民安置区域集中在黄河大堤周围和黄河尾闾新生淤地。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绅士在移民活动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分配不足,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掠夺性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使移民返迁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具有典型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为例,从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对出现"民工荒"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也阐述了"民工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