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琦君是深受台湾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的散文饮誉台湾文坛三十多年,出版有《琴心》、《烟愁》、《琦君小品》、《三更有梦书当枕》、《红纱灯》、《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桂花雨》、《留予他年作梦痕》、《与我同车》、《琦君自选集》等十多本散文集,以及短篇小说集《菁姐》、《百合羹》、《缮校室八小时》、《七月的哀伤》、《钱塘江畔》等多种。比之小说,散文的结集出版的多,成就也大。她多次在台湾获散文创作奖,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作品曾被译为英、朝、日文,在美、英、日、南朝鲜及印度的读者文摘和报纸副刊上刊登,也曾多次被邀请到美国、  相似文献   

2.
徐治平是一位蜚声广西文坛的散文作家。他大学一年级就在《羊城晚报》发表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敲开了散文艺术宫殿之门;二十多年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和《海灯法师弟子在边关》,最近又出版了散文理论专著《散文美学论》。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了他的散文理论,以特异的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瞩目和赞誉。  相似文献   

3.
《快活的蝙蝠》是刘斯奋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 ,这是广州出版社为几位茅盾文学奖获主出的一套散文精品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集子里 ,斯奋或谈小说创作体会 ,或论诗歌研究心得 ,有关于文学的批评 ,有对绘画的洞见 ,还有武侠小说和章回诗话选载 ,真可谓“五花八门” ,无所不谈 ,也无所不会。从遣词造句 ,行文布局 ,以及思想意蕴等多方面来考察 ,都不愧是散文中的“精品”。斯奋的散文是一种真正的学者散文。理由无它 ,就因为斯奋于诗、于文、于书画 ,样样精通。于诗 ,斯奋早年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歌研究者 ,注疏撰写过《黄节诗选》、《苏曼殊…  相似文献   

4.
<正> 当年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的巴金,曾经在创作小说的同时,抚摸着旧中国母亲的伤痛而写过十多本散文集;建国后,当他拥抱着社会主义祖国母亲的时候,一直以他的散文为新生活而倾心歌唱。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散文汇编成《巴金近作》一、二集,《随想录》、一、二、三集,后两者又称《真话集》、《探索集》。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有奇异的光彩,正如老作家黄裳所说,都  相似文献   

5.
从50年代至今,台湾涌现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如:倚君、徐钟、张秀亚、钟梅音、艾雯,以及张晓风、陈幸蕙、简等。她们既写身边事、心中思,也写国家事、天下情,既寓女性的柔情缱绻,又呈刚健雄浑的阳刚之美,意象丰奇,句法独创,表现出当代女性对于散文美学品格与生命意义的双重探求,与那些卓越的男性作家一道,汇入用散文解说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命意义的诗性思考中去。简,生于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8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私房书》…  相似文献   

6.
部队诗人纪鹏是五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三十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已经出版了十几本诗集,而《淡色的花束》(漓江出版社出版)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他创作散文诗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数量不大,但分量不轻.这是他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新尝试,新成果.《淡色的花束》是一部质朴、凝重的散文诗集.它内容丰厚,有的记述和战友、文友的交往,缅怀风采,有的是远游览胜,铭记教益,其中有出国访问的观感.也有的是借  相似文献   

7.
鹰之歌:黄国彬散文艺术漫笔袁良骏一在香港作家黄国彬的获奖散文集《琥珀光》①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吐露港的老鹰》。此作不仅展露了作家的艺术功力、才华,也为他的全部散文奠定了整体的艺术风格:如老鹰一般,“凌云健笔意纵横”。吐露港的老鹰在逆流和晚风中自由地...  相似文献   

8.
谈论福建散文,今日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意武列为创作的一员主将.盖因新时期以来,章武接连推出了《海峡女神》、《处女湖》、《仲夏夜之梦》等散文集,近期又创作了访日系列与大西北系列等一大批境阔意新、清丽隽水的散文作品,初步奠定了其作为一个散文家在当代文坛应有的文学地位.然而,如果仅仅以作品篇目的繁多来检视章武散文之所以越来越备受文坛往目的原因.只能算是皮相的一瞥.章武的散文创作从“通篇都来是新闻通讯”(1)蜕变为“真正的散文”(2)这一现象的本身,也即召武散文创作的自我超越过程,理应才是评论界深入探讨的视…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5,(8)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而且一经面世就风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当然也同时引起了"有很多历史知识错误"等非议。经过了近十年的冷却,作为普通读者,仍然有绝大部分深深受到其散文人文魅力、艺术魅力的吸引。通过全景式扫描余秋雨山水游记散文,可以发现,其散文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三境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概括;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流俗;而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含义则可以用"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看山不是山"的人文魅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历史哲思和现实批判等方面,其艺术上的通俗而不流俗主要体现在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与感性等方面。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看山仍是山",乃在于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散文创作内容、方式,是他洞悉生命、世事之后主动选择的对自己生命感悟力的解放,并以此对大众文化普及的担当。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散文创作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一迈进台湾的散文园地,首先就会惊异于她蓬勃蓊郁、锦绣满眼的繁华景象.散文,这位不老的缪斯,在与祖国大陆人为的隔绝几十年的孤岛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台湾发表散文的园地,简直多得令人目眩神摇.除了《中国时报》、《联合报》这些销售量高达几百万份的大报每日都辟有散文专栏外,《中央日报》、《中华日报》、《台湾日报》、《国语日报》、《台湾时报》、《自由日报》、《民众日报》、《青年战士报》、《台湾新生报》、《台湾新闻报》、《更生日报》及《自立晚报》、《大众晚报》、《民族晚报》、《中国晚报》等十七家报纸近二十个副刊都有发表散文的一席之地.此外,刊物有《中外文学》、《中央月刊》、《文学界》、《现代文学》、《台湾文艺》、《明道文艺》、《文艺月刊》、《文坛》、《皇冠》、《宇宙光》、《幼狮文艺》、《关系我》等十余份月刊,均有源源不断的散文推出.  相似文献   

13.
<正>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大量的散文,计有《话匣子》《速写与随笔》《故乡杂记》《茅盾随笔》《时间的记录》《生活之一页》《苏联见闻》《杂谈苏联》《脱险杂记》《茅盾散文速写集》等十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都由他精心创作而成,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娴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作家黄孟文的散文集《朝阳从我身边掠过》,更多的是直抒一个学者与文人的见解与感慨:其中有对世事现实的智慧与思索,有对本土及母语国家文化艺术的反思与彻悟,以及游记中对人文景观的捕捉等等。这些都使得他的散文在整体上呈现出理性化的倾向,并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写诗要有诗眼,做戏要有戏眼。所谓“眼”,指艺术意境的焦点,艺术意境的脉胳。诗有了“眼”,就有了意境,戏有了“眼”,就有了戏味。散文有了“眼”就有了“神”!杨朔一向致力于诗眼的创造,努力加强散文的美感。杨朔散文中的“眼”点,有的置在篇首,象明灯高悬,一灯指路,有的居其中间,似佩玉在身,忽隐忽现;有的嵌在结尾,象群山之巅,须仰视才见。《雪浪花》的“眼”点在篇首。《海市》的“眼”点就在中间。《海市》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作者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兴是台湾当代文学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代表。他曾是《现代文学》刊物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文学》时期的他就以现代主义文学先锋姿态享誉台湾文坛。之后,他分别发表了《家变》和《背海的人》两部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摆脱了他1960年代各种现代主义写作技艺的束缚,将自己对台湾现实父权、威权政治的反抗发挥到了极致。更可贵的是,在长达四十年的台湾当局的戒严时代,王文兴以现代主义的象征、隐喻和戏拟对历史和现实的台湾进行一种批判性的文学阐释,而且他执着于对今世今生的台湾世态人生的刻画。可以说,在这种现代主义技艺的高超实践和现世人生的精心雕琢中,王文兴攀登到了自己的艺术高峰,也成为台湾文学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7.
<正> 六十年代以《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新沣伯》等作品誉满文坛的黄宗英,近几年来,创作激情有如山泉奔涌,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散文(包括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以它的艳丽色彩和独特风姿,争艳斗妍于散文园地,赢得了读者的注目与喜爱。散文,是文艺中的轻骑兵。它题材广阔,形式自由,笔墨多样,不拘一格。从一物之微到掀天巨浪,从感情的一星火花到知识的丰富海洋,从山川景物到人情世故,都可形诸笔端,创作出隽永动人的散文作品来。它跟现实生活保持着最广阔、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散文的园地,也应该是更其多姿多采、绚丽夺目。浏览当代一些有成就的散文作家的作品,有的以思想精粹见长,有的以气势雄浑著称,有的以诗意浓郁取胜,有的以玲珑剔透怡人,有的以知识丰富独树一帜,……那么,黄宗英的散文创作的最突出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素描大师”与“丹青妙手”——评冰心散文的图画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一生著有许多优美的散文。早期的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 ;后期又出版散文集《樱花赞》、《小橘灯》、《再寄小读者》等等。早期的作品大都歌颂母爱与童真 ,赞美自然 ,文笔清丽、意蕴隽永 ;后期的内容大都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保持着她特有的清新、秀雅、柔婉、简约的艺术风格。本文仅从冰心散文的图画美的艺术角度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慈母娇儿图”深蕴含蓄美冰心散文素有千字文的美称 ,短小精致 ,但其作品力求言简意丰 ,常以最简练的白描手法 ,不加任何色彩 ,用单纯的底线勾画…  相似文献   

19.
一 梁实秋(1903—1987)与散文结缘,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初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作于一九二三年的《南游杂感》、《清华的环境》等(均载于《清华周刊》),已初步显露出他的散文艺术才华;一九二七年他执编《时事新报》的《青光》副刊,有段期间几乎每天都要作一篇短小的散文,后经筛选编成一本集子《骂人的艺术》(新月书店出版)。据梁实秋晚年在《雅舍散文·副刊与我》中说,这本书曾有人盗印过,但它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一九二八年十月,梁实秋在《新月》杂志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论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相当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散文艺术主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中国传统散文艺术的重视,同时又善于大胆地汲取西方散文长处的艺术见解;其中固然有个别观点有着贵族气的痕迹(如认为“引车卖  相似文献   

20.
研究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的学者余秋雨自 90年代初出版《文化苦旅》后 ,引起海内外轰动。随后《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集子相继出版 ,并引起持续的轰动效应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雅文学作品的畅销现象。加上 95年以前批评界近乎异口同声的盛赞 ,以及后来的不约而同的批评 ,形成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秋雨现象”。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批评 ,有的揭其学术“硬伤” ,有的批其“文化观”和“历史论” ;或以个别篇什管窥蠡测 ,或将整个作品拿来解剖 ;有人质情 ,有人析理 ;有人平心静气 ,有人冷嘲热讽。本文将这些批评集中进行一番归纳、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