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在山东     
<正> 老舍是1930年秋到山东的,那时他刚刚回国不久;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济南沦陷前夕,他才不得不离开居住了七年之久的山东,只身前往武汉投身抗战。在山东的七年,是老舍创作生活的重要时期,不但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比过去有很大提高;尤其是最后住在青岛的三年,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如《骆驼祥子》、《月牙儿》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3月底到4月初,山东大学主办的老舍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这里就部分论文和讨论情况,作一简要综述。关于老舍的思想发展和总的评价多数同志认为,过去我们对老舍的思想发展和总的评价上,是偏低的。如在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曾引用老舍在《〈老舍选集〉自序》中的一段话:“自幼儿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该如此’的看法”,便加以推论说:“这两句简单的话,虽然是说他在‘五四’以前那  相似文献   

3.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4.
老舍究竟何时赴美讲学?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九四六年春,去美国讲学。”(山东师院中文系:《老舍研究资料汇编》第194页,1960年版。) 2.“老舍先生于一九四六年五月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黄苗子:《老舍之歌》,  相似文献   

5.
论消费文化——左右企业经营成败看不见的手蒲心文什么是消费文化我们每个人,天天都需吃、穿、住、行。所以天天都在消费,甚至时时都在消费。但是同样是吃、穿、住,而人们消费选择取向却不同。这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文化倾向,表现在消费中就是消费文化。因此,所谓消费...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齐大年刊》(一九三一—一九三二)创刊号由齐大年刊社出版。这本年刊对老舍先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老舍先生是该刊的“顾问”,而且因为老舍先生在齐大期间出的这唯一一本《年刊》,保留了他在齐大的部分照片和文章,如老舍先生在济南南新街五十四号住房窗下伏案写作的照片,在小院花丛掩映中与新婚不久的夫人胡洁青比肩而立的合照等,都十分宝贵,因为这些照片连胡洁青先生手里也早已不存了。该刊还记载了老舍先生被聘为一九三○级学生的“顾问”的史实。老舍先生撰写了《发刊词》,该文很能表现老舍早年文章的平白朴实的风格。文章很短,又难查找,特录于下:  相似文献   

7.
<正> 孟广来教授,1926年生于天津,1952年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等职。盂先生学识渊博  相似文献   

8.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着和启发着读者.作家本人回忆说:"在'祥子'刚发表后,就有工人质问我:'祥子若是那样的死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老舍选集>自序》)小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五十年代初有个外国人在一篇评论老舍的文章中,谈到自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5):171-178
抗战初期和1949年回国之初,老舍先后两次选择了通俗文艺。这两次选择都是文学场塑造的结果,其中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在抗战初期,老舍自觉地选择以笔为枪,重视通俗文艺的宣传效果,从事通俗文艺实践。但在1941年,老舍对通俗文艺实践做出了清醒的反思,明确宣示不再从事通俗文艺的写作。这一反思是老舍习性的自然外化。1949年老舍回国之后,很快接受了新中国文学场的安排,重新从事通俗文艺的写作与组织工作。他的这一次选择与当时新中国文学场正在建立的一体化权力结构密切相关,显示出他在高度规范化的文学场域中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老舍去世四年之后,另一个当代作家赵树理也受尽折磨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两位自己的写家."自己的",我觉得,只有这三个普普通通的字分量最重,不必再说什么,一切意思和感情都包括在里面了.老舍和赵树理,出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创作道路不同,作品体裁不同,风格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们两人有着非常近似的地方.他们都来自穷人阶层,都是底层里钻出来的;他们勤奋一生,是一双"套不住的手";他们的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  相似文献   

11.
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3,24(2):127-131
老舍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老舍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接受了新的文化和文学信息 ,实现了人格精神的现代性转变 ;其文学世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老舍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 ,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搬上银幕了,许多去北京老舍故居丹柿豆华小院趋访老舍夫人胡絮青的国内外客人询问《骆驼祥子》诞生在哪里?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在青岛创作的,在青岛的什么地方呢?因时间已过去四十多年,胡絜青只记得是在黄县路,是一座大铁门和  相似文献   

13.
<正>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主义文坛上就出现了一桩大喜事——老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人民艺术家”如何热爱人民、表现人民?这条光明的康庄大道怎样走过来的?乃是老舍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老舍的创作道路,正是走的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老舍小说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中国现代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成功典范。据统计,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老舍有40余部小说被翻译成英语。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之所以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并具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作品特有的文学艺术特性和其所蕴含的深厚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学气质,这也是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内在缘由。对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老舍小说世界性特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小说更好走进英语世界经验启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老舍小说中西价值观的比较翟瑞青1924年,老舍泛舟西渡,到了英国。两国不同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老舍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在小说中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则是他国民性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 素以描写城市中下层人民悲惨屈辱生活见长的老舍先生,在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为我们留下一部英雄乐章——中篇军事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正如苏联著名汉学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费德林所说:老舍为后人留下极其丰富的创作宝库。“现实  相似文献   

17.
牛马自喻作为贯穿老舍作家生涯的事件与意义的统一体,在老舍的文学话语系统中不仅具有回答作家在官员、教员等职业演进关系中的意义所在,更有着回答生存需求解决与作家职业价值形成的思想蕴含。山东时期的老舍身处不能自主的商业兼职写作环境,兼职作家于老舍而言是与牲畜拉车等同的劳力工作,通过将劳苦身体经验转化为“风格即人”或“风格即驴”的“幽默”文学态度,以动物性自嘲人性成为老舍此时的职业适应策略。抗战时期拒绝教书从政的老舍试图依托“文协”建立社会层面的战时作家职业伦理,但抗战初期的文化应激性与抗战的持久性使老舍陷入了职业伦理绝境,“牛”的生存面目成为老舍的职业生命诉求的表征。老舍之为“文牛”的职业作家志趣,显示出现代中国职业作家的主体性内涵及其限度,厘清这一问题对于重新认识新文学职业作家之于现代中国社会的身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由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山东大学、重庆出版社等单位发起的全国第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1日至25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研究老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柴垣芳太郎、理事小林康则等也专程赶来参加了会议。讨论由对老舍生命里程的审视和对他建国前后变化的评价切题。许多同志分析了老舍悲剧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老舍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园地,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也是现代作家中不可多得的。但是,长期以来,对他的思想发展、文艺思想和创作道路,都缺乏认真的系统的研究,对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为正确评价老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以为首先对他的思想发展道路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代文学巨子老舍先生,以他丰富而高品位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拥有最广大的中国读者,也赢得了大批外国读者和研究他的专家的爱心.在中国,自从1926年老舍先生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老舍研究”也就同时起步了.至30年代,随着老舍创作的成熟期的到来,以评论《猫城记》、《离婚》为中心,形成了老舍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结束了幼年期,获得了长足的和决定性的进展,形成第二个高潮.它的发展速度和已取得的成绩表明:老舍研究已走向自觉阶段,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老舍学”.在国外呢,老舍研究(包括翻译、介绍和解读、研究)的开始自然滞后于中国.大体情况是,从30年代开始有人注意到老舍这个名字;40年代老舍的某些作品开始较多被翻译成外文传播;50到70年代,老舍的名字已响遍全世界,就认识老舍的价值和研究专著成果方面,甚至外国人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国内“老舍热”的兴起,国外对老舍的兴趣和研究投入也进一步加强.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