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中古诗歌语言源流演变述略王云路我们称汉魏两晋南北朝隋时期的文献语言为中古汉语.与之相应的这一时期诗歌也就称为中古诗歌。中古诗歌上承《诗经》、《楚辞》、下启唐诗、宋词,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语言也是上接古代汉语.下启近代汉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2.
(一) 短短二十八年的北齐王朝,在文学史上似乎称不得什么繁荣时代。即以诗歌而论,在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二书中所辑的北齐诗数量都不算丰富。即使在这些诗中,还包含着萧慤、阳休之和颜之推等入隋人物的作品。然而,在古代一些论者看来,从北魏末年到北齐却是北方文学的一个比较兴盛的阶段。如唐代来到中国的日释空海曾论北朝文学说:“从此(按:指魏孝明帝)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及从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  相似文献   

3.
朱子彦 《人文杂志》2007,(1):132-139
“汉魏故事”是帝制社会中禅让的代名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曹丕因之而终于完成汉魏禅代,从此九锡成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权臣易代鼎革的工具。九锡殊礼的授予是禅让的前奏,由此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禅代礼仪。三国时期,帝王还利用九锡来笼络羁縻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这是九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另一种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写作的雏形构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期出现的小说,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小说,只初具小说规模,作为小说文体来说,它还相当幼稚,极不成熟。郭箴一认力:“汉魏六朝实无小说,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可以勉强算作小说。”①刘大杰说:“我国六朝时代的小说,还没有成熟”②这一共识说明,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是一种雏形小说。雏形小说是指  相似文献   

6.
<正> 唐代儒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承前启后,有所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尝试,并成为宋代儒学新的思想形式的嚆矢。因而唐代儒学的复兴及其演变,是儒学发展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 儒学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过程。它与时代、政治、阶级紧密相连。唐代儒学的历史命运首先可以从春秋至唐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至东汉、魏晋至隋唐阶段。不难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历史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政治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短期统一时期(秦、隋)、大统一时期(汉、唐)。儒学盛衰的演变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造就了儒法道墨等流派及其思想家。但一个流派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秦,秦尚法家。它用暴力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之后,仍坚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论略杨新民对于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大抵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宋代以前,爱情诗歌的创作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高潮,即:先秦的《诗经》《楚辞》时期,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晚唐及五代时期,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到了宋代,“词为艳科”...  相似文献   

8.
"望气"起源较早,西周特设灵台来望气.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望气"作为行事、决策的重要依据不仅在政治、军事、社会事务上被广泛运用,而且还被用于吉凶的占卜.虽然"望气"不过是将不同天气下所形成的各种气态比附人、事,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又由于它是对一定的自然天气变化的规律、社会环境、政治状况等多信息掌握后的分析、归纳,因此,它又因包含有正确的信息有时便也会形成正确的预测,特别是在以冷兵器作战的汉魏晋南北朝,它在军事上正确的地方似显得更多.  相似文献   

9.
<正> 第二届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21日至26日在山东烟台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一百多人,提交论文九十多篇。会议主要围绕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和“八十年代如何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两个问题进行切磋、争鸣。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有人指出:过去流行的关于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承上启下”说。表面上肯定了魏晋南北朝的重要历史地位,实际上都是一句空话,因为其他时期同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并非单纯地“承上”,由于  相似文献   

10.
汉魏晋南北朝“洗涤”语义场包含19个成员,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义场格局较先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以汉魏之际为转折点)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可以从(一)从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二)从编户齐民、奴隶到部曲、客;(三)从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四)从民流到地著这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这种发展变化,在理解上当然不能绝对化,但从总的面貌和总的发展形势看,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是可以这样来命题的。  相似文献   

12.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其中“唧唧”是象声词并无异议,但究竟象何声,见仁见智其说不一。当代注本主要有两种解释:多数注本认为“唧唧”是“叹息声”,中学语文课本则注为“织(布)机声”。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挂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  相似文献   

14.
肖九根 《江汉论坛》2006,(7):123-126
在古汉语中,“牖”、“窗”是一对常用的同义词。只不过,“牖”多通行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以及口语中,而“窗”除先秦、两汉十几例之外,只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例才逐渐多起来,但真正盛行还是始于唐代。本文认为,“牖”与“窗”之间的同义演化遵循着“挤入——并用——取代”这样一条普遍规律,它是一种交替性的历时嬗变过程,“窗”替代“牖”并取得正统地位其历史时代当不会晚于元代;其次,《二典》所引表示“牖”和“窗”本义的始证材料均嫌失实,时代过于滞后,尤其是“窗”的本义起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考源。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历时四百年①,在五千年的政治演进上不谓不长;但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长河里,它不过是一个阶段,或则说是一个过渡.没有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开大阖的过渡时期,则先秦两汉就无法和隋唐两宋衔接.所以谈中国文学,自不可忽略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国散文发展,尤必须重视魏晋南北朝.二、回顾与展望自来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者,莫不以诗歌、辞赋、骈文为主,而忽略其散文.殊不知它在和韵文分道扬镳的当时,有为数众多的作家,从不同的观点,挥洒如椽之笔,为风狂雨骤的国难,变乱纷乘的政局,荒淫昏暴的政客,穷苦无告的百姓,写下血泪交迸的鸿文,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并且有些作品,至今尚口诵心惟,耳熟能详,成为我们当前立身、治事、欣赏和学习的重要资源.追究造成忽略散文的原因,《昭明文选》应该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6.
近10多年来,当代学者在汉魏六朝词汇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很大成绩,《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江蓝生著,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蔡镜浩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世说新语辞典》(张永言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专著即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但就总体成就而言,与上古和近  相似文献   

17.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年柞虽短,仅历38载而已。然而它却结束了魏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混战,使中国重新走上大一统,其立国皇帝隋文帝更是励精图治,承袭、变革了不少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隋制,为后世历朝沿用。他在治期里形成了政治上四海晏宁,经济上媲美汉时的局面。然这一繁华景象如昙花一现,来去匆匆,缘何如此?本文旨在从隋文帝的治国得失中探讨隋兴隋亡的原因。励精图治,奠立开皇之治一、顺应史意,禅周立隋经过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战争相寻与割据发展,书轨不同已给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带来莫大…  相似文献   

18.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7,27(5):128-132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规模碰撞、交汇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僧诗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混合体,这是它在中国诗歌类型发生学意义上的主要特点。对魏晋南北朝僧诗的解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佛教文化是如何由客体文化向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补充地位递进,以及佛教话语如何影响并转化为中国文化及民众日常思想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僧诗,重在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黎虎 《阴山学刊》2006,19(6):5-12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为我国素负盛名的“四大故都”之一。自周公营洛邑,平王东迁,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号曰“九朝古都”。在这近千年的时间内,洛阳曾屡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处于东汉之后,隋唐以前。正当这一名城历史发展过程的两个高峰之间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是中国历史上治乱交错的动荡阶段,洛阳城在此时期的几次破坏和重建,都和这种政治局面直接相关。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就此课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借供同志们参考。一、东汉末年洛阳城的大破坏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定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