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道德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转型对原有道德规范的必然冲击、道德因果律的运动变化的角度,对现今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认为未来道德的重建有赖于社会结构的总体重建,除了反思和转变道德的评价机制之外,必须加强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从道德主体的角度分析 ,其原因在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同弱化、自主选择能力下降和道德主体的非理性的外化。为了减少道德失范的发生 ,当前应加强社会的整合 ,提高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 ,加强对非理性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道德的职能、道德的历史、道德的层次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几个方面论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道德出现滑坡的必然性,并从道德必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全社会道德监督机制,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道德选择。对于解决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内的道德迷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念危机及其克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道德危机”问题的实质是道德信念危机,引发道德信念危机的原因主要有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化、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价值失范以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加强道德理想教育、抓好“官德”建设、加大赏罚力度等措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5.
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需要通过道德立法来保障,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论点。为此,笔者突破传统道德建设的理论思维模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对“道德立法的依据、范围及思路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转型的中国不仅存在政治认同危机,而且存在危机性认同,二者的相互纠合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障碍,具有极端的危害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从改革,制度和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7.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8.
9.
财富的积聚和财富的归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市场经济的法则基本上是为财富的积聚"度身量做"的,其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使财富的积聚快速和相对合理,然而,关注社会、助人为乐等道德理想和实践,较难实施.但是在财富的归宿中,上述道德行为必须彰显.事实上,区分财富积聚与财富归宿,理清目前财富归宿中道德力量不够彰显的原因,探索如何架起财富归宿与道德力量间的桥梁,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转型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涵盖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一场综合性社会变革 ,它一方面促使一系列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产生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许多思想道德问题。理性认识人们思想道德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透过纷繁迷乱的精神现象 ,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与错误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近代以来的现代性社会实践进程中,功利与德性、财富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难题.社会的治理者如果找不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合理的制衡与良性互动,势必会带来“畸形的”财富观念,以及由此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严峻社会现实,提出了以财富创造、拥有和分配的人民共享为基础的化解社会非正义现象的方略,力图为中国民众追求、实现幸福而美好社会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略.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尚玄思,亦关注人之谜,就人之欲望与财富多有批判性的思考。从道的生而弗有、道恒无欲以及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出发,老子主张寡欲、素朴、知足以及公平与共享的财富观。老子的财富道德不仅富有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要求改善民生,抨击朝甚除,田甚芜的社会不公,展现出心忧天下的智者良知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社会以仁爱为核心道德共识的思想在当代社会陷入困境.道德共识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于现实的交往实践中,是实现人自身需要的产物.应建设利益协调机制、核心价值引领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促进社会道德共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15.
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获取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考量平台。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先破后立的过程,转型期呈现出社会结构和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复杂化、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碎片化的特征。可以说,社会转型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认同困境问题,其中,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是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诱因,经过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感两个心理变量,加之公民利益表达的不顺畅和受阻,最终导致公民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宗族世系性,意旨有四:一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不堕主题——宗族认同;二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关键社会化途径——族学;三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永续性影响——世代角色承诺;四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当代意味——历史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人格面具与道德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原型.人格面具有双重作用,是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基础,但是人格面具过分发达时,会压抑人格中的其它方面.人格面具的两种膨胀方式相应地在道德认同危机方面引起两种反应.人格整合与和谐为道德认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作为人类历史上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法律的断裂和错位,从而使“道德失范”成了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现象。因此,道德的构建必须以当代法律为参照,实现传统道德观的转型,并且使道德和法律保持内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被共产主义思想唤醒之前,在不能组织对资本主义的有效斗争之前,生活困苦,道德堕落。此后两百多年来,工人阶级本身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命运并未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与时俱进,正在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然而,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乏,工人阶级与社会强势阶层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差距逐渐扩大;对社会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产生道德危机。工人阶级要在政治、经济民主中寻求定位与发展;要重建工人阶级的话语权;工人阶级的道德解放要在自身的恢复自信与尊严中获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