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各项知识的差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较法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语文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都可运用比较法。字的比较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形似而音义不同,可用比较法加以区别.如:“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赢”,“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赢”,与输赢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一观点高度地。概括了“比较法”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运用比较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天地是极为广阔的。比如讲授《复杂单句》这篇知识短文,要讲的内容很多,学生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比较法教复杂单句,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崔凤云 《新天地》2011,(12):307-308
比较法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比较法,可以帮助他们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提高学习绩效;老师掌握比较法,便于抽象知识的讲解,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特点灵活运用,使比较法真正成为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无定向比较法是指不由教师确定单一的比较对象,而是让学生自已排列、确定众多的比较对象,进行广泛多项比较的方法。无定向比较法应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比较能力和知识数量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运用汉英语法比较法的重要性1、这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挑战。当前中学阶段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日益加强,语文教材中科技知识不断增加,传统语文教学单一、封闭性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必须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必须把“死灌”变为“活学”,全面启迪学生的感觉、记忆、判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法”能从认识角度使人们从相类似事物的比较对照认识事物的本质。中学生进了中学就面临汉英两门语言的学习,其语法有许多…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比较法。采用比较法,通过新旧知识、今昔方法等各方面的比较,识其同,辨其异,存其优,去其劣,既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又能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科学的学习机制,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衔接、方法的衔接、能力的衔接。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者运用比较法去教学,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着力于培养学生自行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对异类事物、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等相互关系的比较中,发现其相同点和相异点,并能排除其非本质的相同点,突出其本质的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怎样发挥“例子”的作用,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我试行了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讨论和争辩,在比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独立性、全面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改变僵化思想和程式化思维,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写作水平。在写作教学中,培养这种能力的具体方法有三种:运用设想比较法,培养分析性品质;运用删改比较法,培养独立性品质;运用原稿比较法,培养全面性品质。  相似文献   

10.
1.比较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上新课的时候,通过演示比较来导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对知识进行比较时受到启发,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1.
“比较”已经运用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法律部门的研究,比较法已经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当然也就没有自己作为学科的体系和结构。再次,从比较法的功能可以看到它既有其“力量”,也有其“弱点”,而其“弱点”正反证出“比较”只能看作是一种法律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确定为方法,并非就不如确定为学科重要。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现代大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五种有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即过渡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讨论法、研究法。过渡法在改变学生知识层次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比较法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维层次,增强理论功底;层次分析法较适应于解决复杂而抽象的问题;讨论法是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方法;研究法可改变学生被动的受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及有准备地适当“闲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持续有效的学习状态;能够拓 展学生知识面,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强化相关知识的记忆。在本科课堂教学中,“扯”的 内容准备应与所授课程基本知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应具有时代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应提供针对性评论,最好能在 学生中形成共鸣。本科课堂教学中“扯”的时间长度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扯”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是一门“艺术”,只有经 过时间的锤炼与经验的积累,大学教师“扯”的能力才能相对成熟,“扯”的实际效果才能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4.
“教语用”是在国际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界新兴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正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发展。本文先简要讨论等级词项的语用认知;然后着重分析等级含义认知实验对语用教学的启示,继而探讨怎样在课堂上教授语用知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作者介绍了两项(“隐性教学法”和“显性教学法”)具体的语用教学形式、内容和步骤,以说明教语用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在成倍地增长着,“知识爆炸”现象对教育学上的“仓库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只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那怎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作为教学,责无旁贷,必须完成两项职能:一方面要从浩瀚知识的科学体系中选取科学新成果,革新教学内容,以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亦即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比牢记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范畴,因而,两者不是同步的。在实践中它们常常存在有“剪刀差”现象,如“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但,这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有“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也有“低分低能”和“高分高能”。诚然,两者不是同步,但也不排斥两者可以同步。故此,当前我们教学理论研究应注重聚焦探索,如何给学生以尽量多的知识,并尽量的(或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智慧,达到知丰智高,即“高分高能”。 教学中如何通过传授知识增长智慧,也就是说,教学中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掌握何种知识、怎样传授知识、克服当前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中哪些弊病,才能做到学生掌握知识,并相应地增长智慧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强调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技能,具有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学会正确做人。对学生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给他们有效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中心,其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味灌输,学生被当作贮存知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新教程的一个闪亮点.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内容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教学问题作深入探讨,或从教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度减少学科课程比重”,“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知识”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对非核心知识进行简化处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及其知识体系,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质态,使得他们都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能力与素养,同时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目标教学就是要把教师单纯地“教”,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