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观点,“内圣”就是要求“修己安人”,提升自我内在的道德品性,实现“立德成己”;“外王”就是要求“经世致用”,实现“立功成物”。领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对于企业的成功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内圣外王”之道是达成企业领导者魅力的必备法则。  相似文献   

2.
庄子感悟到“道”的存在与威力 ,并尝试用一种独特的“技”去说明与传播“道”。企业文化之“道” ,与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如能借鉴庄子的方法 ,企业文化建设可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诚实守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诚信是企业立业之道、兴业之本,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责任.企业只有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努力塑造诚信形象,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忠孝之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干。忠和孝都要求自觉地服从和维护权威,所以理论形态上的忠孝之道具有相通之处。在封建社会里,为了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阶级极力倡导“忠孝一体”。但因忠、孝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在实践中,忠和孝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造成忠孝不能两全。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一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对企业的一次大考验和大体检.广西玉柴机器集团的成功之道在于注重内部机制建设、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培育危机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的儒学观大致包括3个方面,其一,儒家之道为一抽象通性之道,有永恒价值,是必须坚持的;其二,高谈抽象的精神学问的重要性。宋明新儒学通过吸收佛教思想,为儒家真正建立了抽象的形上之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将来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其三,儒家之道的涵义在于尊崇道德气节,贬斥势利。陈寅恪不但颂扬,而且立身行事无不践行。  相似文献   

7.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8.
韩星 《东方论坛》2021,(6):105-110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比较现实、平常人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如何推动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当代新君子?结合《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可以阐述当代新君子如何为人处世."絜矩之道"是君子推己度人、甚至推己度物的处世法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至要之道,具有广泛的社会教化意义."絜矩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的具体化,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称为"忠恕之道"."絜矩之道"为当代君子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途径,需要我们躬行实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去落实."絜矩之道"还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扩大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如何相处,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9.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乃一体两面的关系。"忠恕之道"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宗教文化的印证、身心机理的分析、伦理原理的辅证而得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都存在与"忠恕之道"在"仁爱""平等""宽恕"三方面相通的精神因子。坚持"忠恕之道"在生理方面来讲是可能的,具有相关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发生的必然性。"忠恕之道"既符合康德的绝对命令Ⅰ和绝对命令Ⅱ的要求,也符合罗尔斯的"无知之纱"背后的原初状态所指涉的不偏不倚原则。"忠恕之道"对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4.
《维摩诘经》是一部以不二法门为宗旨、不思议解脱为归趣的经典,经中的所有法门都是不二法门,由五蕴观佛身实相亦然。但是,今存《维摩诘所说经》讲到从五蕴观佛身实相时,鸠摩罗什译本作“三不观”,玄奘译本和现存梵本却只有“一观”。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如、性二名的同异与开合。在“三不观”中,若依龙树的“观时分别”义解如与性,二法则有差别。注疏家们在二法别义的前提下,依修学维度的“三谛”配释色、如、性三法,妥当地安置、诠解了三法间的关系,避免了法义重复。罗什将如、法性与菩萨“二忍”行位相配当,凸显了二法各自断证的功用,对于进一步诠释“三不观”具有启发意义。当如与性合一时,即成奘译之“一观”;当二名开分时,即成什译之“三不观”。当如与性作同义解时,据《大品经》的三空观亦可成立“三不观”同义并立的差别意趣。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居一席。其以独具个性的笔墨体现了中国文人灵魂深处自觉的责任感和心灵的感悟,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的名称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祖母的名称王母,男子中的强力人物因其同王母的性关系成为王父并随着家庭的出现成为祖父.王母王父因其辈份、势力和能力上的原因成为氏族组织中的领袖,于是王获得社会领袖的意义.王字的写法可能源于古人祭日用的玉版或玉串.远古时巫因在祭祀与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世俗的行政管理成为世俗领袖王.随着社会的发展,王作为最高行政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突显,巫成为王权的附属与工具.  相似文献   

19.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20.
"要领"本是一个名词性并列短语,指"腰"和"脖子","要领"的连用是基于古代的斩刑."腰"和"脖子"是人体的关键部位,以这一点作为相似关联,在东汉时比喻引申出指"问题的要点、要害"义,"要领"也随之由并列短语固化为一个双音词,"要"的读音也由阴平变成了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