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意合语法争鸣──中国现代语言学百年纪念编者按:到1998年,中国第一部现代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将整整一百年。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语法学到底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呢?语言学界的先辈前贤们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些...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学的创建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转型最重要的一环,留学生群体就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领军人物和主力。他们引借西方语法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草创了汉语语法学科的框架;在汉语语法的个性研究和汉语语法体系的修正、革新中,创造出了汉语语法学科的奠基性成果;在汉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担当引领者和示范者,从学科教学的维度促成了汉语语法学的真正创建。从留学生角度看汉语语法史,不仅可以看到汉语语法学的创立、演进轨迹,更重要的可以看出异域学术范式影响中国近现代新学科创立、发展的过程,从而体悟本土新学科创立、发展,乃至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部语法学专著,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较大影响。三书都力图抛弃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以来一般研究汉语语法的方法——套用西方语法来写汉语语法,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体系。因此,三书在体系上有同有异。三书共识之处很多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精辟见解。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句法问题上,认识到汉语缺乏词类形态的变化,但却有着丰富的造句法。改变了历来以西方的“词类研究为重心”因袭模仿之法,根据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4.
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任何语言学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学理论中涉及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并明确其立场。本文比较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认知语法学派,在简要介绍了两种语法的基本理论之后,比较了两者在语言研究上的本质和语法的本质,并且着重比较了两种语法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言学中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古代就有着极其伟大的成就 ,中国人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有语法观念 ,但系统的汉语语法学却直到晚清才得以产生。究其原因 ,语言学的地位与汉语自身的独特性都是影响汉语语法学形成体系的因素 ;从纵深的发展线索看 ,古代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深刻影响了汉语语法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语法形式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形式在自然语言中是语法意义的载体。把它反映出来,便成为句子语法学的一个概念。由于语法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所以语法形式在句子语法学中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语言学著作早就对这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下过许多定义。但是由于没有探讨过怎样给它下定义的问题,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所以至今关于语法形式,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句法结构的分析是现代语法学的中心。前几年我国语法学界在析句方法上的讨论,说明我国语法学者试图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改进传统的语法学体系,以求汉语语法研究上有新的突破。而分清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这三个不同的平面,是解决析句问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高秀雪 《阴山学刊》2010,23(2):60-65
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汉语语法研究就走上了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梳理和总结汉语结构语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关系,更好地把握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建构了自己的元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建忠对建立汉语语法学和开创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马氏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部分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法学说,结合汉语的实际,将西方的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突显了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的“词”,用“字类”替代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马建忠的“实字虚用”和“虚字实用”,直指“汉语实词不可分类”的事实;在字类中专设“助字”,体现了汉语助词与英语虚词的不同功能;“句读”及省、顿、次、式等概念,“为华文所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篇章学”的有机结合.马建忠较为成功地建构了汉语的语法体系,体现了“体用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言学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的汉语语言学 ,一方面继承以前的传统研究 ,取得很大成果。另一方面 ,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下 ,产生了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 ;音韵、训诂、文字、方言、修辞等学科从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方面 ,也取得辉煌成果。语言文字的实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以来 ,语言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真正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汉语意合语法”批判金立鑫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曾经被一些学者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中之一就是强调汉语语法的“意合性”。本文就国内一些学者所强调的意合语法,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一、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一般的语言学理论总是认为,语法学研究的总是语言组...  相似文献   

13.
神摄人治:汉语语法的真谛所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汉语语法的样态与汉民族对这一样态的把握上,阐释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神摄人治汉语观的内涵,论证了神摄是汉语语法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人治则是汉民族对汉语语法组织策略的把握,本文认为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是以中华文化为其坚实根基的;汉语语法学的革新在于突破置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于一旁不顾的旧模式,探寻能将汉语语法的神摄人治纳入其中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进入当代以后,已不再拘泥于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所界定的纯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其视野已从微观世界转向宏观世界,当代语言学家不再完全以研究语言本身为己任,而将触角指向语言的宏观领域。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教授在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开拓性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在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学新学科等领域的研究中,创立了构词法理论、构件论、组装语法理论、篇章修辞理论、文章学理论,并在语文教学中和语言学新学科建设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新理论和新观点已普遍为语言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所接受,并引起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5.
近代的中国语言学,受到西方唯心主义的语言学术的影响颇大,就中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是高本汉和马伯乐。他们的影响,不只限于中国语言学,而且渗透到普通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由于他们的影响,许多外国人,甚至有一些中国人,对汉语,进而至于对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文化,发生了许多错误的看法。为了中国语言学的健康发展,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必须对他们的观点和影响加以清算。本文就是试图从语法学方面,对高本汉和马伯乐的错误观点,进行批评。这里顺便指出,把作为语法学家的高本汉、马伯乐,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出版一百年来,人们以“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来评述它。本文把《文通》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认为《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范例,为各个领域吸收西方文化开创了路子;《文通》成功地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文通》广泛地选例,促进了诸子各家思想的传播、融合,弘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词类问题在俄语语法中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被称之为语法学中的"永恒问题".学者们对词类的看法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俄语词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如龙 《学术研究》2005,(1):118-121
中国语言学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世纪末,从古代小学专注文献语言转向社会口语,开始关 注语言规划和语文政策,开创了语法、语音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至今,传统小学正经 历现代科学化转变;注意语言系统各方面的关联,开创了词源学,历史和比较研究打通了南北方言、少数 民族语言与共同语,推动了理论发展;从内部语言学拓展到外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科。两 次转型都得益于古典语文学传统和现代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而第二次转型时间短,规模更大,成果更多。  相似文献   

19.
词类问题在俄语语法中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被称之为语法学中的“永恒问题”。学者们对词类的看法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分歧。针对这些分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剖析词类的划分旨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词类学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语言学没有建立系统的语法理论体系。到清末,列强入侵,中西文化开始大规模接触、碰撞。马建忠学贯中西,受西方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写出《马氏文通》。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再加上马氏的思考和创新,就使该书中产生了许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