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44-48
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其根本的特征就是启蒙。从某种意义上说,启蒙是理解康德哲学奥秘的钥匙,启蒙是康德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康德的启蒙分认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进行,实现了西方历史上精神自由的最彻底、最全面的开启和引领。 相似文献
2.
刘江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9-71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对教育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康德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教育一方面限制人的野性,另一方面教导人认识至善,这种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世代的文化传承,康德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将教育的目的引向了对人的启蒙,认为人应该学会运用理性进行思考,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3.
张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57-166+220
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与启蒙辩证法之间的思想谱系中,贯穿着“明”和“暗”两条线。“明”的线是启蒙本身,即《启蒙辩证法》所针对的主要就是由康德做出最初界定并予以肯定的那个启蒙;“暗”的线是悖反性,是以辩证法展现的悖反性。《启蒙辩证法》展现了启蒙的多种悖反,在这些悖反中能看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二律背反辩证法的影子。正是这些悖反,将启蒙的结果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此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还通过对康德和萨德的对比,展现了康德自己的道德学说中善恶颠倒的悖反之可能。 相似文献
4.
陈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96
康德启蒙的延宕不仅因为启蒙自身的复杂性,其根源在于作为印刷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具有视觉性局限、世俗性悖论和技术性困难。通过对麦克卢汉所述电子时代文化的听觉性、神圣性和技艺性的分析,它们或可成为电子时代启蒙的希望。这样,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将进入启蒙问题,实现对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相似文献
5.
李美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30-3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袁立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56
关于康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历来争讼不已。应该说,康德政治哲学缘于对启蒙政治的批判与重建。康德通过先验道德哲学批判了霍布斯以来的启蒙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又以实践理性重构了启蒙的个人权利思想,论证了自由主义法制国家的现实性。在道德和法之间,康德恪守其各自的界限,从而既规避了卢梭式的道德政治所具有的革命风险,同时又赋予了自由主义政治以一种深刻的道德尊严。康德哲学深化了启蒙。 相似文献
7.
《何谓启蒙》是康德的一篇重要政论文。康德首先将"启蒙"界定为"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然后再比照现时代的社会实际,指认出"启蒙"所蕴含的内在悖结。我们的努力在于通过详尽的文本解读,重构出康德的言说空间,并彰显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55-62
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基本规定。但何谓启蒙思维,依然是一个并未得到充分解答的疑难问题。对这一疑难的常规解答是摆脱成见、自己思维。这种解答不够完备,因为自己思维的准则是否定性的、自我中心的,不足以充分体现理性的成熟这一启蒙的目标。康德哲学中启蒙思维的完备表达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自己思维、在他者位置上思维和一贯的思维,相应地,这三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康德启蒙观的原初含义、扩展含义与终极含义。康德启蒙观的精髓在于追求理性的一贯性和自律性。启蒙与批判具有共同的道路与目标,即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实现理性的成熟。鉴于一贯的思维促成人类理性的成熟,并有助于确立不同社群共同生活之底线,康德式的启蒙规划在当代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重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理性危机呼唤着对理性批判的理性态度。在康德所展开的理性批判中,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通过理性的批判而实现对人的启蒙,正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命意。在理性批判中所敞开的人的主体性和有限性的价值理念,是康德哲学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理性地对待理性自身,在直面人的有限性的前提下确认人的主体性,领悟人的存在的意义,敞开真实的人本身,应当成为当代理性的自觉意识。在人仍然成为"问题"的当代,人的存在仍然需要理性的启蒙。 相似文献
10.
韩江卫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6(4):152-156
审美启蒙理论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负有时代特点的新话题。作为现代审美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理论,为审美启蒙理论提供了其哲学基础,美学基础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XIE Ling-xiang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其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尽管西方以往不少学者对审美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系统、严格地为审美划出独立领域,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却是康德。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把审美愉悦从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追求善所引起的愉悦区分开了,此命题在康德整个美学体系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德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77-79
在培养方向上强调应用型及动手能力是英德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共同点。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责任上英国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德国强调政府的调节作用。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英国实行"工读交替"模式,德国实行"双元制"模式。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教学等方面借鉴英德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我国法律高等教育曾经深受德国的影响。考察德国独特的“两阶段”法律教育制度,研究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训练严格、循序渐进、注重实务等特点,对于我国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唐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39-43
审美想象是人进入澄明的自由之境而且几乎完全彻底地自由展开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理想方式。在康德的哲学论域里,想象力是一种联结的力量,一种联结过去、现在、未来,联结出场与不出场的力量。“图式自身常常是想象力的产物。”在康德哲学思维的宏观视野里从创作者的审美之维和接受者的创造之维可以并能够建构起审美想象的图式理论的宏观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16.
王珍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0-5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元贵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6-9
各个族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在审美尺度上的互相影响常常在所难免。这种影响会导致审美尺度的变迁。审美尺度的变迁或植根于本民族传统而嫁接了外来文化,或因接纳新生活而重新阐释了自我文化,或因殖民背景而导致了文化阉割,或因表达政治意愿的需要而重建自我文化去抗衡强势文化。 相似文献
18.
王光英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美育与新世纪文化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1)
本文分析了中国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规律 ,指出美育将是未来文化产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