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20年里,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一跃而成为英语世界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以往的哲学家们仅仅在抽象、理想的王国中对语言和形式论据加以分析,或者杜撰臆想的情境对尘世的事务进行所谓的指导。而麦金太尔所撰《后德性》、《谁之正义,何种理性》、《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以及《道德研究的三种不同观点》等一系列著作,则使道德研究从抽象理想的王国重新返归尘世。  相似文献   

2.
王养正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10,26(6):113-116
鉴于文学理论界倚重于论述《秦腔》还原的表达方式,我们就以文本分析了《秦腔》中作为抽象艺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的具体内涵,通过剖析《秦腔》中艺术形象的意义,论述了作品所呈现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两种不同的抽象表达形态,高度评价了作家对乡土生活深刻的认知以及在小说叙事方法上所进行的革命性探索。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物质叙事与精神表达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概念 ,对传统的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局限及其思想基础进行了分析评价 ,认为这种自由观贯彻的结果势必导致将人工具化、片面化 ,使自由沦为一种抽象的理念。与此相对应的 ,文章提出 ,应首先将人视为一种生命形态 ,从其内在的欲求出发来理解人的自由追求 ,在此基础上 ,确立起理性的价值 ,从而将人的自由真正落实为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受英语世界的影响,国内学界认为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或者说,它就是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实际上,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就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而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与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没有任何关系,它不过是霍克海默"战后演讲录音",即"1949—1969年笔记"之选集。换言之,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一部"伪"《工具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智利《艾尔西亚》周刊1981年3月25-31日号刊载豪尔赫·克拉罗的一篇文章,题为《教育:一个伟大国家的基础》.文章说: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如果想长久地保持这种发展,教育就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全民的高度的和普及的教育水准,如果在一个把魔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出发点"此在",其所共在的世界依旧是抽象的、无区别的生活世界,从而决定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诗意的形而上学救赎。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此,其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世界。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解放诉诸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存在论也就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作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仇昌祚《漪园集》一部,其中有《西游记序》一篇,为诸多《西游记》资料汇编著作所不载,亦未见其他论著征引。该文约作于清康熙间,所序者为闽斋堂刻本,序文部分明显延续了明代以心学释《西游记》的传统,将取经故事视为由放心到收心、由作魔到灭魔的过程,而窾言部分则体现出偏向原儒的倾向。该序对《西游记》的审美特征亦颇有见解,还对闽斋堂本《西游记》的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陈莉 《唐都学刊》2006,22(3):62-66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耘 《唐都学刊》2004,20(1):41-45
《二十四诗品》乃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在这一理论体系中 ,艺术世界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绝对存在 ;艺术世界的创造主体是能够体现绝对存在的有觉生命 ;艺术世界的生成来自于有觉生命对于绝对存在的生命礼赞。  相似文献   

13.
何劲虹 《唐都学刊》2012,28(5):73-7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14.
《周易》文学表现手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志权 《浙江学刊》2006,(4):105-109
往来今来,论《周易》者多着眼于哲理方面的研究,而对其表现手法却鲜有顾及。本文通过梳理举证,从描写、叙述、象征、比兴、用典等方面论述了《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法,并对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周易》,其表达方式为何运用大量文学表现手法而较少采用抽象说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事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事管理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进而构建指导人事管理实践的理论体系是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陈辉教授所著的《人事管理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属于目前国内这方面鲜见的理论著作。1.理性地审视人事管理对象。现代社会是理性的社会,理性的社会需要有理性的管理。人事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实现管理理性首先必须实现人事管理的理性。理性地审视人事管理实践中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关系,进而确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对策便成为人事管理理性的前提。现实中,“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  相似文献   

16.
《公正与世界秩序:哲学的探究》一书评介[英]B.麦克奎里丝张国洪译在这本书中,汤普森研究了达到一个公正的国际世界的实际的和理论的问题。她力图确立公正原则和回答这一问题,即一个公正的国际世界,从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威方面讲,会象什么样。从理论上,她研究了两...  相似文献   

17.
刘笑郦 《生存》2020,(4):0211-0211
以《孔子的内疚》为引子,对故事加以剖析,对教育者提出忠告:保持冷静与理性,以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社会学杂志。因此封面设计中采用了经过抽象的上海市区地图作底,表现一个城市社区。俯瞰这纵横交错的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的同时,会导致灵魂统一主体的缺失。但细致考察依据"对立原则"划分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关系,发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并不独立地与灵魂的理性部分共在;相反,非理性部分代表的非理性欲求只在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如此,《理想国》灵魂划分建构的正是理性的统一主体。这样来理解《理想国》的灵魂划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也能与近代观念相比,彰显柏拉图乃至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能够独自构成一种行为动机的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围绕《资本论》的基本概念来展开马克思与胡塞尔之间的概念互动。首先,经由胡塞尔的“周遭世界”,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使用价值”概念,从而能够将商品的符号价值纳入其中。其次,胡塞尔的形式本体论思想有助于阐释交换关系的抽象作用,交换价值和货币构成了现代社会“手段-目的”网络中的形式价值学。最后,通过横-纵意向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指出资本总公式的循环运动所处的维度,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时间关联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