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喧闹的九十年代散文创作 ,备受研究者关注。繁荣的表象之下潜伏着衰惫 ,尤其是散文的命名 ,更是随意拼装。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命名操作的探讨 ,力求探析十余年来散文发展“史”的脉络 ,从而对新生代散文的生存状态作一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2.
我们给一种创作现象、一个创作群体命名 ,即是对其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升华 ,从而达到整体、宏观的把握。命名者虽然还未能在学理的层面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把握与阐释 ,但也敏锐地探触到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人文价值。命名于他们 ,不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仪式 ,更是质询散文艺术本质、确立散文审美维度的试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心",即散文的立意或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它包藏在散文的血肉之中,是散文美的第一要素.散文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含蓄.<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体现了这两个要素,也体现了20世纪散文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散文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文章认为新时期以前的大陆散文创作受到大一统文化规范的极大影响,导致了散文的文化思想一体化和文本结构的模式化;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大散文"的创作和出版,既是对新时期以前大陆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及其审美模式的反拨,又表现为文化思考的活跃与多元;其间,"文化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和浓厚文化意味的大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则是"文化散文"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大散文创作的文化背景,并对大陆和台港"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真情实感"在散文创作研究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人更进一步认定散文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体,"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而从散文的实际状况看,"真情实感"是一种倡导、追求,是自律的而非规定的,是"应然"而非"实然"的.一味强调散文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体,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阅读遮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与命名,以及20世纪散文创作实践都为以主体的"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同时以"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散文文体存在着带有共性的话语倾向:学者的散文侧重学识、思想与智慧的自主表达;诗人的散文侧重意象营蕴出的诗情与诗意外化,小说家的散文则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叙事的客观传神描写、思想张力与精神极致的追慕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基本上沿着美文、写实主义散文、现代主义散文、后现代主义散文的路子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散文观念日趋多样化;有承继"五四"散文小品传统而来的学者散文观,有注重通俗性、商业性、实用性的框框杂文观,还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探索散文观等等,它们共同促进了香港散文观念的发展,并使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原 《中州学刊》2005,(2):183-189
"五四"散文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的标高和标志性的存在.作为一种显著地有别于传统散文的现代品格,"五四"散文的现代性,既表征为主体精神的开放,自主和独立--作品主题取向的鲜明的个性主义倾向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又体现在散文语言的自由化以及与此相关而生成的现代散文的文体型态.有多种历史性的因素造就了"五四"散文的现代性,其中媒介的因素和晚清的因素,是甚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散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历时性阐释.文章认为,当下的散文创作表面上的红火热闹并不能掩盖其本质上的生机匮乏和生命质地的平庸.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哲学意蕴的缺乏.因此,关注散文创作的哲学意蕴是散文走出困境的理性化选择,这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显得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大文化散文"具有革命的意义,它冲破了各种束缚,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但当下的"大文化散文"也存在着根本性的误区:一是过于强调知识,二是充斥着庸俗之见和偏见,三是崇信散文大可随意的观念."大文化散文"必须回到文学,回到散文的本性,在"形聚神凝心散"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研究,就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相对理性而准确地重估其基本成就与不足.在"当代散文"研究中应该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明确"当代散文"的讨论边界;确立整体与系统的史学观念;建构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在缺乏必要的界定和辩证分析的前提下一味片面强调散文的"自由抒写",否定散文文体规范和章法技巧的积极作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散文写作总体质量的下降和散文理论研究及散文教学的混乱.所谓"自由抒写"应是相对的,要正视文体规范和章法技巧并积极地予以继承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五四"开创现代散文以降,关于散文的分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这些分类或失之于简陋;或繁杂重复;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或划分交叉,有的剩余,有的超出。笔者从中国散文的历史和审美本体性出发,再结合"类型说"的理论和分类的原则,拟将中国现代散文划分为五大类: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文。显而易见,这样的划分是否能够成立,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朱自清散文中的人伦思考带有极强的时代特点与个性色彩.在对父子、君臣之伦思考中,他超越传统伦理规范,认为父子、君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应是对等的.在对朋友之伦的思考中,他不是从"诚信"、"责善"之类的概念出发思考交友之道,而是从人的具体生活情景出发,以互惠、价值多元为交友原则重新解读这些传统概念,从而增强了他散文的思想含量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必须无条件"写真实"的理论违背了散文创作的规律.其一,从严格意义上说,一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虚构;其二,由个人"经验"向"体验"的转型,为散文的虚构提供了可能性;其三,"即时性"与"回忆性"的错位,也使散文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其四,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法无定法",敢于"破体"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有限制虚构"的观点,即允许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小说那种整体性的"无限虚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散文初创期,浙江新文学作家功不可没.他们是现代散文意识最早觉醒的一个地域性群体,凸现了浙江地域文化和散文传统的潜在意义,以及在现代散文史中确立地位的显在意义.他们对现代散文理论观念的探索和文体实践,由此显现出的多样化个性风格,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并提供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基本构架和散文体式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