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2003年法治进程的鲜明特点是民众的普遍参与,即由下而上、上下互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民众的呼吁下,政府及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①),那么2004年法治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自上而下,且主要在两条路线上推进:一是加强了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二是对公权力制约呈普遍化态势.而对弱者权利的普遍保护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显性标志②.对于2005年而言,我们则可以毫不迟疑地指出,这是一个正义价值正日益彰显的时代.2005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明显特点是:突出正义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建设法治政府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建设,更要强化价值理念的认同。执法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要义,也是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执法的正义诉求源于行政执法的基本特点:自由裁量空间的存在、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直接交锋、执法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服务行政与人权保障的导向。比例原则、正当程序、诚实守信和民主参与是保障执法正义实现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政府的人本理念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来津  叶敏 《学术论坛》2007,30(6):67-69
法治政府的实质是强调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秉承人本理念,即强调法治政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政府一切行为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实现放在最高的地位,作为终结的价值来追求。人本理念要求法治政府建设必须认真对待人性,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我国应当走“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由此也预示了我国法治政府的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4.
姜丽丽  王亚鹏 《理论界》2007,(1):108-109
高校对学生实施纪律处分,只有遵循程序正义、权利本位、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等法治价值取向。才能实现高校自治与学生权利的有序和谐,实现管理育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社会的民生概念蕴含的民生价值包括人的尊严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众拥有各种权利,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共生与发展等方面。民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法治予以保障,因为从法治的内涵、法治实施的要求、法治实施的方式等方面看,法治蕴含着民生价值。不仅如此,法治还可以提供民生价值实现的权利保障和秩序保障,为民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法治如果能够加强与民生事业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加强与民生事业相关法律的普法宣传与守法教育,那么,法治的民生价值则会得到较为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区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区域性模式,是国家法治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与个别性,构成了国家法治发展的子法治。法治建设的先导区之理论和制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基于区域法治之先行性的理念,并坚持先下而上的自发秩序路径,建构一个可以容纳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法治秩序生长空间,从而在一定法治秩序的共信共守下,协调彼此的价值差异,凝聚共识,以促进国家法治的真正实现。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立足于诱致型法治建设路径,不仅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消除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且促进公民法律观的养成,增进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从而使区域法治在政府与公民的协力下,成为一种建立在规则共识、利益最大化下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是宪法所确立的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法治建设就是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农村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在明确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农村法治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一、对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因素的分析(一)农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根据普遍认同的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只有通过民主政治建立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又必须以法律至上、权利…  相似文献   

8.
民生无可争议地成为2007年法治建设的主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本年度被普遍彰显。上半年《物权法》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力度通过重庆钉子户事件得以放大,物权概念深入人心;下半年《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利的全面保护通过“华为门”事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官民共同维权风暴,权利意识成为全民共识。二者首尾呼应,谱写了一首完整的民生进行曲。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治发展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我国农村法治相当滞后 ,存在诸多问题和深层次制约因素。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地位和合法权益、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鉴于农村的现实条件 ,农村法治的发展模式应区别于城市 ,发挥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农村法治应以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权利为价值定位 ,兼顾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具体应从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 ,健全农村治理制度 ,完善农村经济法治和促进农村发展保障法治等四个方面建构。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治文明最典型的特点。舆论监督不仅把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区分开来,而且是民主和真理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1996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解放的要求。舆论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民主法治条件下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舆论监督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广开言路。法治政府的职责不是占有真理、垄断真理,而是保障舆论监督。即使是限制舆论监督也是为了保障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保障除了宪法规定外,还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司法保护。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分。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6):106-111
法治认同实质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当代公民法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在于认同是一种利益期待,法治为公民提供一种正当、现实的利益保护。法治树立权威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民众对法治的内心响应与理性权衡,法治凭依政治属性和政治向心力能最大化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树立权威。法治政府权威提升既需要一种内在的情感认同、价值引领,更需要一种外在的实践规范、制度保障;先立法、后行为成为一种法治常态与法治认同,为提升法治政府权威打造了畅通的制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结社活动的深层历史底蕴及其对民主法治的结构性支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社作为人们自主联合的集体活动形式。构筑了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重要桥 梁,展现着人类自由自主活动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制约国家权力。保护个体权利.实现社会自 律并使民主与法治的价值合法性得以确认和弘扬。因此成为横亘在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之间 的缓冲带。从而为民主与法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性支撑。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结 社活动尚未发挥其应有功能.故而规制结社行为.保障结社自由权利和制止非法结社活动。就成为 推进民主与法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1):140-145
法治需要有公平、正义的信仰为依凭,仅有经济发展而没有信仰支撑,断然不会形成法治秩序;个人权利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强迫的自由是不自由,"被幸福"不是幸福。"强拆"往往是假公共利益之名,将实在的个人利益淹没于虚幻的公共利益之中;"强拆"事件说明,一些地方官员的权力行使没有边界,没有制约和限制,充斥着权力的傲慢和桀骜不驯;拆迁由地方政府出面显然是作了它不该做的事,法治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协商和妥协是现代法治社会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法治体现了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包容精神,而"强拆"现象是与法治包容、妥协精神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14.
刘艳 《中文信息》2013,(9):198-198
传统意义上的法治理论强调规则之治,突出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国家司法机制的运行.以及政治国家对市民的统治。现代的法治更注重正式的法律治理,规则之治与非正式的社会调整机制相互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在法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立法和公共决策过程中民众参与听证会、法律草案评论等情形使得民众参与日益具有促进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功能。作为民主的产物,陪审团审判具有非职业性、社区代表性、公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4方面的价值功能:有利于发现案件事实真相,实现实体公正;作为一道屏障,介于被告人与国家权力之间,保护被告人权益免受侵害;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国民性格、培养法治观念;提升审判公信力。陪审团审判制度为民众分享政府职能提供了有价值的机会,给刑事司法注入了大众价值观,增加了实现正义和防止政府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强化了刑事司法裁判的权威性,是政府运作中民众参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价值趋向:在利益面前保持克制,当个人权利同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限制自己的权利.因此,社会民众的普遍限制权利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人不限制权利,那么其他人也同样有滥用权利的权利,最后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社会结构的瓦解.社会的和谐有序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制权利,禁止权利滥用不仅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还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正是法治社会中维系社会和谐所必需的精神要素.因此,禁止权利滥用是和谐社会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权利、法治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不断增强,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意识不断高涨,利益失衡导致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加剧。而城市法治精神是城市人们对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完善的城市法治精神能有效引导人们自发、自觉地向民主、人权、平等、正义、秩序等法治方向发展,能妥善协调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要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努力构建城市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少绒 《理论界》2007,(10):59-61
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金融法治演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权利观念影响,使其注重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或权益人财产权的保护;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影响,使其金融机构不断追求经营的自由、并使政府依赖法规对金融市场进行管理;权力应受约束的观念影响其金融监管机构权力的分散及其双轨银行、单一银行制度的形成,从而加深对美国金融法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4):154-156
法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而个体的分散意志经过妥协形成的法律是对各方利益的均衡。故阶级斗争思维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民主是多数人的政治,但多数人的权利亦须受到制约,这是由法治的妥协机制所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体现了法治的妥协性,同时法治的妥协性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尊重和让步。  相似文献   

20.
行政程序法是民主与法治的标志,它保障实体法正确实施,实现实体正义;制约行政权力,保护相对人权利,保证行政过程公正,实现程序正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