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整的戏剧教学应该兼顾剧本文学与剧场艺术,但从国内几个综合性院校兴办戏剧学专业的现状来看,由于教学软件或硬件的缘故,大都以戏剧文学为权宜。戏剧一旦转向戏剧文学,剧本则成为"戏剧"的中心,剧本创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总结了自己在戏剧创作教学中一些心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环境到精读经典剧作;从播放戏剧影片溶入剧作法讲授到学生分角色朗读台词体会对话;从剧本提纲构思到戏剧对话写作,最终完成个人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2.
以近年来"儿童哲学教育+戏剧教学DIE/戏剧游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契机,将其中的"戏剧教学DIE"扩展为"戏剧教学DIE"、"创造性戏剧""表演游戏"等应用戏剧的综合。针对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具身取向的戏剧工作坊为教学模式,开展戏剧工作坊"儿童哲学教育"模式建构及行动研究。研究显示本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绘本戏剧教学-即兴偶戏-表演游戏-反思对话"四环节,教师策略包括"具身教学操作策略"及"具身情绪体验设计"。未来研究可考虑该模式本土化再建构。  相似文献   

3.
戏剧语言的灵魂全在于对话 ,而戏剧对话提炼于现实生活 (具有现实性 ) ,又具有诗的特性 (具有诗性 )。因此 ,对戏剧对话的翻译 ,主要是对原剧语言的现实性与诗性的移植过程。通过对一些译例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戏剧对话的“现实性”的两个层面和诗性的三个层面在翻译中如何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4.
纪蔚然的戏剧创作对于当代台湾剧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纪蔚然钟情"带刺的"戏剧而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精神,其创作关注"人"、关注"生命存在"的人生内涵挖掘,他从感受最深的社会人生经验中提炼重组而成的人物形象刻画,都赋予其剧作深沉的人道情怀和文学深度;纪蔚然采用传统的戏剧样式,透过情节铺排、性格刻画和人物对话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体验与独到发现,同时,其创作又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这又使他的戏剧能够在艺术和娱乐的平衡中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创造。它们成就了纪蔚然个人的戏剧创作,又推动了当代台湾戏剧的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戏剧《雷雨》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以周萍为主线,考察他同繁漪、鲁侍萍的对话,对戏中人物对话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作品在戏剧性营造上与戏剧的本质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戏剧情境、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悬念等元素上,但因电视剧作品能够借助摄像机作为媒介,各戏剧元素在营造的方法上固有其特有的原则和尺度。以中国电视剧为例,具体翔实地阐述了有魅力、有价值、有内涵的戏剧情境是营造戏剧性的最基本条件,戏剧动作要对人物表情、形体动作、对话、旁白、音乐等方面均有要求,戏剧冲突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更应该注重人与自身,重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结合的情况下带来的冲击,为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既要在开篇、结尾设置悬念,还应重视用视听语言来辅助强化悬念等。在创作电视剧作品的时候,编剧要把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营造戏剧性,才能让电视剧作品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戏剧中人物对话的含义往往超越话语本身的意义,本文运用模糊语言学中的动态语用模糊理论。从话语层面、语篇层面以及语用模糊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角度,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一些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戏剧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语用模糊对于戏剧对话文本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用一种后现代的“对话”理论,将戏剧舞台的表现方式融入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中。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电影和戏剧就是相互融合、互为载体的。在当今电影独立发展的顶峰时期,加入戏剧舞台的表现成分,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它以新奇的表现方式,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享受和视听冲击。在“对话”中,电影借助戏剧完善自我,获得一种全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言语对话,广义上讲,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会话的记录,多是戏剧和小说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经过精心的安排将编写的会话展现出来,反映哲学上或知识上的一种态度.网上聊天室中的虚拟会话用通俗的话讲,实际上是"一只手拍巴掌",并不能激发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对话,没有言语对话层次上的精神交往,网络聊天室中的虚拟会话只能是一种传播假象.从网络聊天室中虚拟对话与面对面会话的对比可知.虚拟会话仅仅是"媒介即是讯息",会话中的虚拟"主体"因其存在本质只能是一种不真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的宗教学说相比,终极关切说显然更有概括性和开放性,更能征得"普遍同意",也更易达成"学术共识"。该学说可谓把宗教学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为"宗教比较"和"宗教对话"提供了"一个终极意义上的平台"。"终极关怀"在理论上取得并建立了宗教对话的共同基础,为宗教和平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为达到各宗教和谐共处,进而推动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利玛窦、艾儒略和叶向高为例,分析晚明儒学与欧洲天主教的交往特征,认为双方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并试图以自己的观念为基础构建文化统一性。这种心态制约儒学与天主教的进一步接触,使双方无法真正对话,而作为一种认识论模式的"对话"在近代早期的历史条件下难以真实存在。本文亦对文化交往中的"对话"模式的内涵提出设想,认为反思"对话"在历史上的缺失将有助于当下之人更重视对话论和有意识地将交往模式导向对话。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的戏剧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他依靠当下剧情和人物的对话制造悬念,以对生活逻辑的改造和自创来实现他的艺术自主理论。他的戏剧语言的对比、对应性尤其是悖论语言的大量运用,强化了戏剧中的语言作用,使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辛格的戏剧,在现实主义描述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总体上的象征意义,运用幻想的喜剧形式表达现实的悲剧核心.这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超绝现实中的狂欢",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话,美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爱伦·坡的<乌鸦>一诗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其戏剧性主要表现在戏剧场景、戏剧情境、戏剧结构、戏剧张力、戏剧对话、戏剧独白和戏剧冲突等方面.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真实地表现了忧伤、痛苦、绝望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并以此创造忧郁美和确立忧郁美的价值.坡创造美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欢乐,因为他坚信,"诗之直接目的是欢乐,而非真实".  相似文献   

15.
行健的一些戏剧人物设置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剧目只有两个人对话,但是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之外,会设置一个不参与剧中对话的角色。比如:《车站》中的“沉默的人”,《躲雨》中的“退休老人”,《对话与反诘》中的“和尚”。这类角色在各自剧中只有动作和表情,游离于剧情之外但又贯穿整部戏,和其他角色一起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类角色通过无声的动作和具象的表情进行表演和言说,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客观上产生一种复调效果,开拓了戏剧多层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尽管存在年代、民族、地域的差异,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的创作仍然可能存在高度相似性,这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来解释,即在参差错落的差异中谋求一种思想认识的一致性。创作的相似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将契诃夫戏剧与锦云的戏剧、皮兰德娄戏剧与余华小说、中西方戏剧家笔下的《灰阑记》、东西方不同版本的《罗生门》四个组合,由某种共性连接起来,以特定视角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历程的同步性与差异性,以及在同步性与差异性背后蕴藏的丰富性与多义性,实现了超越历史时空的艺术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同时通过比较和对照,在联系中实现对不同作品更丰富的意义世界的探寻。  相似文献   

17.
越剧莎士比亚《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麦克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马龙将军》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对话与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戏剧表演是以真实情感进行对话的活动,将戏剧表演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促进英语课堂的交际互动活动.戏剧表演应用于教学要遵循四项原则,可采用五种形式,对常见问题和误区要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交际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9.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莫言在戏剧创作和戏剧改编之余,发表了不少关于戏剧的见解,逐步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戏剧观。莫言在其有关戏剧的一系列演讲、对话、访谈中,多次提及陈独秀;其对戏剧审美教育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与陈独秀在《论戏曲》中阐释的戏剧思想异曲同工。深入解读莫言戏剧观与陈独秀戏剧思想的关联意义,也有助于深化对其第一部大型戏曲文学剧本《锦衣》的民间性和作者立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