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1期刊登了周祖根、梁小筠同志关于“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案探讨”(以下简称“方案探讨”)一文,针对198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分析意见.本文就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方案和“方案探讨”一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探讨.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思想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人口变动情况,自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进行一次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以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从1982年到1988年,每年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的样本量是50万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5‰,即抽样比为0.45‰,调查的样本量仅对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有代表性.为了解决抽样调查对各省人口变动指标的代表性,从1989年起,全国调查的样本量由50万扩大到180万,抽样比为1.6‰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人口变动情况,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口资料,自1983年以来,全国每年都进行一次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在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为了对各地人口增长情况进行监督,根据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计局每年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一次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我国获得年度人口主要数据的重要统计调查之一,调查数据是反映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人口增长情况的主要依据。本文重点介绍了这项调查的开展情况,影响人口调查数据质量的原因,以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与办法,旨在提高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英 《人口研究》2005,29(1):37-42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获得年度人口数据的主要渠道之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自 1 983年开始至今已走过了 2 0年的历程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口调查制度方法。本文就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方法的形成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也阐述了人口调查制度方法还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以适应人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2006年全国人口形势变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资料(以下简称"2006年人口计生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2005年1%人口变动调查")及有关公布数据等综合分析,2006年全国(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下同)人口低生育水平总体稳定,人口计划圆满完成,同时,低生育水平反弹风险逐步成为现实,人口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6.
去年底,笔者有幸参加省政府组织的一九九二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工作,历时约—个月时间。现将参加此次抽样调查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熟悉了解情况阶段。时间:1992年12月中旬。当笔者根据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考核办的分配,下到××市时,由于该市人口变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对我国人口婚姻状况作了调查,从而弥补了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以来这方面数据的不足。本文主要依据1984、1985和1986年国家  相似文献   

8.
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云在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1997年3月8日)一、关于1996年全国人口计划完成情况、当前人口形势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1996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98‰,自增率为10.42‰,全年出...  相似文献   

9.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组织进行了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回顾“八五”以来全国人口的变动趋势,掌握当前我国育龄人群的避孕情况、生殖健康现状,以及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为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科...  相似文献   

10.
<正>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吉林省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变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认真分析研究这一时期人口变动的特点及规律,对于总结经验,认真做好“八五”时期人口控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对吉林省“七五”期间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八五”期间人口发展趋势做粗浅的分析。一、“七五”期间吉林省人口变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客观、历史、辩证地研究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变动趋势,对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控制人口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以下简称2‰抽样调查)数据为根据,分析80年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进一步查清我国人口的总量、地区分布、基本结构和居住环境等变化情况,为制定长期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信息。根据这一目的,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三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更加注重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四是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为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 1984年后,江苏省和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一样,人口出生率逐年回升。198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出生率达20.38‰(全国20.83‰),比出生率最低的1984年10.42‰(全国17.50‰)上升了9.96(全国3.33)个千分点。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江苏省1989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36.50万人,比1984年64.10万人上  相似文献   

14.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与数据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本文介绍了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内容;着重探讨了抽样方案的设计思想,就如何确定样本量和选取多级等概率抽样方法,如何分层和确定各级抽样单位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还讨论了总体主要指标的加权推算方法,抽样误差计算方法,估计了主要调查数据的抽样误差。特别是将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与经常性人口统计年报的数据以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调查数据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对造成数据调查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我区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一九七八年我们抽样调查了全区十分之一人口(既三十三万二千人)构成、婚姻、生育等现状,并采取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的控制方法,预测了今后三十五年的人口发展趋势,为今后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解放后我区人口自然变动的特点1.人口增长速度快: 一九四九年全区人口为一百八十八万一千人,一九七八年人口增加到三百三十万七千人,二十九年时间净增人数一百四十二万六千人(当中有一部分机械变动),年平均增加速度为百分之二点五七(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二点零六,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二点六一),全区如果按此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再有二十八年,人口将翻一番,也就是说到二○○六年总人口可达到六百六十万人。特别六六年至七六年十年浩劫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过程之一,愈来愈被中国人口学界和社会各界所重视。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包括人口迁移的项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又被首  相似文献   

17.
一、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口要素与家庭变动特点 自196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首次高出城镇100%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生育水平一直等于城镇人口2倍左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198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为2.7,镇为2.2,市为1.7。应当指出的是,1986年的城镇数据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因1982年以后的行政区划变动而被人为地归入城镇的农业人口。按行业分类计算的1986年生育率表明:农、林、  相似文献   

18.
全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提供了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资料。以这批最新的人口资料,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资料相比较,可以看出五年来的变动趋势,并可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种变动与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口出生和死亡是人口自然变动中引起人口数量增加和减少的基本因素。出生人数和出生率的数据是分析和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鉴于我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标准时点均选在7月1日零时,就出生人数讲,往往只能取得上半年的资料,要计算每年的出生人数和出生率就有个  相似文献   

20.
超计划生育是本世纪末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直接威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有计划外生育960万,其中多孩300万。1988年上半年,全国计划生育率58.18%,农村仅52.27%。这表明,近年来农村每年新生人口中近50%是计划外出生的。因此,控制农村计划外生育是实现本世纪末人口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