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1年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进行失业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城市本地劳动力,农村外来劳动力的失业风险更低.但是,这种"优势"依然折射出外来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这部专著是作者长期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的成果。作者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分类、评介 ,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拓展 ,归纳了更加一般的规律性认识 ,得出中国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若干结论 ,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动态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对中国工资调整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水平也相应提高,并给农民、企业带来收益,推进了经济增长。然而,城市居民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动机,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帮助形成了排斥外地民工的歧视性就业政策,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现行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外国劳动力与韩国劳动力的供给行为特征比较、外国劳动力对韩国本地劳动力市场的补缺替代效应的分析,指出外国劳动力大部分流向韩国本地劳动力回避的次级劳动部门,缓解了韩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对韩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较强的补缺效应。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刘易斯转折点临近的背景下,"民工荒"与"洋黑工"现象突出的产业集聚地区应坚决禁止非法劳工的流入。同时,根据韩国在内的东亚经验,外国劳动力的流入在我国会呈现增长趋势,因而,需要重新思考限制外国低技术工人入境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户籍制度的分层现象,为不少学者所关注.近年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冲突日益显现,外来劳动力对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问题,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策性问题.我们设计并在武汉市实施了一项调查,通过比较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的影向.该项调查的主要特点,一是根据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设定样本框;二是参照外来劳动力就业结构,选取正式迁移及本地居民两类人群作为对照样本;三是将所有样本划分为雇员与雇主(包括自我就业)两种.调查发现,就雇员而言,外来劳动力、正式移民、本地居民等三类样本在就业渠道、工作时间、收入决定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雇主中,三类样本的差异则要小得多.这种现象包含着多方面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根荣 《人口研究》2006,30(6):47-54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而本文利用成本、收益、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受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当前"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与刘易斯模型预测的"拐点"不同,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伴随着高达60%比例农村人口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现象,文章称之为"准刘易斯拐点".尽管有多方面因素促成这一现象,但中国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力量促使这一冲击现象尽快结束.文章认为,面对伴随"民工荒"而出现的中国"拐点"问题,中国政府政策需要做出一系列调整,以建立良性循环和互信互利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劳资关系.经过政府、企业与新生代劳工之间的调适和努力,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较好地渡过"民工荒"冲击阶段,回到正常的二元经济转型轨道.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和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因素,但是与其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也息息相关,正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下,才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为今后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影响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最新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地区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一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省际投资力度小及政策开放程度滞后等因素,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4):41-56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D-S理论框架与空间计量方法,采用2012-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样本和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多层次回归模型,从劳动者工资和就业二元视角界定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潜能空间边界。研究发现在全域空间上,市场潜能显著提升了我国劳动者工资和就业水平,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双重利好";在局域空间上,随着省域间隔距离增加,市场潜能难以持续发挥对劳动力市场的空间效应,在一定半径范围呈现出"边界效应"。分组来看,市场潜能对沿海地区的工资增收效应最大,其次是沿边和内陆地区,对于就业水平的改善在内陆地区最为显著;扩大市场潜能将有助于缩小高、低人力资本聚集区域的工资水平差距,改善低人力资本区域和群体的就业水平,不过市场潜能对高、低人力资本群体产生了工资"临界分割效应";高速铁路相对于普通铁路产生的"地理收缩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潜能对劳动者就业的边际增长效应,对劳动者工资边际增长效应弱于普通铁路时期,但整体效应仍然显著为正。综合而言,突破市场潜能有效边界进行"空间重塑"以及在有效边界内进行"空间修复",有效调节地区之间由于市场潜能差异而导致的工资水平和就业增长的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