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国不发达地区经济粗放增长是工业化初期的必经阶段,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封闭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产物。为了解决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加快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应着重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发达地区都是工业化地区,而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农业大省,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们把经济发展与地方工业化直接联系在一起。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对地方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和财政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技术构成的多层次性都决定了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真正难点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处西部的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已经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能否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重庆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巩固和发展重庆区位优势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总体上进入到了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任务、条件和背景上都有特殊性,而且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工业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必须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协调来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技术构成的多层次性都决定了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真正难点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处西部的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已经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能否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重庆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巩固和发展重庆区位优势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双重增长极与长江流域有序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极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特别是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江流域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少数发达地区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呈现出农业、工业、知识三大经济形态并存局面。为了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必须抓住三级经济形态之间两大转型的历史性机遏,同时培育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增长极,使长江流域“三级两跳”,即推进由农村、初步工业化地区向现代化大工业转型和发达工业化地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使流域发展走向有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阳光地带是指两部和南部辽阔的地区,曾是美国最落后的乡村地区。战后阳光地带崛起,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的新兴工业化地区,改变了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阳光地带的崛起,成为落后地区赶上发达地区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美国及世界各国区域经济专家的注意。1980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其经济地位、发展目标及条件与战前美国阳光地带极其相似。研究美国阳光地带的崛起,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末来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阳光地带的崛起阳光地带的崛起表现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两条发展主线上。城市化与工业化是…  相似文献   

8.
[摘要]文章在一个简单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讨论了中央政府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结论是:第一,单纯的旨在增加不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政策虽然会使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而如果转移支付被用于增加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或R&D活动,那么不仅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且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率提升。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几乎所有国家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采用的政策。第二,投资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单纯改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实际上提高了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度,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相反,投资于降低不发达地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实现不发达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显著有利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三,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政策的目标若在于提升不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会缩小区域差距,而且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会得到提升。第四,向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是有用的,但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权重。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或仍然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表现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快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加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更加恶劣,并将对全国总体...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本跨国或跨地区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使一部分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可能,作为依靠外来投资实现跨越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发达地区,怎样处理好与外来投资的关系是它们能否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而这种关系的安排就是制度的安排或创新,制度是外生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机制,这就是东莞和昆山城市化实践给人们的启示,以及对城市化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不发达地区的现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统筹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不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我国的经济现实看,相对于沿海来说,西部为不发达;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为不发达;相对于富裕来说,贫困为不发达。这里发表的5篇文章,分别涉及到贫困、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都与不发达状态下的环境改善有关。各位学者面对不同类型不发达经济的环境基础,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范围内不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发展是前提:不发达地区的落后,首先是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面临的目标随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区域开发的初期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在区域发展的后期,则面临着怎样使区内不同地方获得同等发展的机会,使区内所有居民获得同样美好的生活条件。换而言之,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是速度问题,而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均衡、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传统工业化阶段;部  相似文献   

14.
不发达地区同其他地区的区际经济联系,其内容主要是商品和要素的区际流动,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区际经济联系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失衡。为形成和建立新的区际经济联系,首先要使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构造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市场与资源依托结构;同时,国家在投入上应实行区域适度倾斜并合理确定地区分配比例,还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发达地区自身则应把握时机,确立开放意识,发展产业经济集团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联合开发,以各种形式向发达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薄,底子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差,加上交通条件、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呈落后状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遇到的问题必然要比经济发达地区多得多,但正因为经济上的不发达,所以笔者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分别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特殊而迫切的需求、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加快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对策。提出应克服等经济发达了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以及等经济实力增强了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迟等思想障碍,在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就应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今后经济起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已日益成为我国不发达地区(主要指内蒙、宁夏、甘、青、新、藏、滇、黔、桂九省、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由于不发达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迥异于沿海发达地区,因此,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成功模式,应当从自身特点出发,寻找出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提出由个人、企业和部门自利行为推动的自发演进机制和由政府计划引导的自觉组织机制是跳跃式经济传递的基本形式,论述了自增强机制和报酬递增机制只会强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促使人才、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削弱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说明了完善市场体系,加速科技开发应用等是培育跳跃式经济传递机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如我省临朐县1989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0%以上。乡镇企业已成为不发达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但是,不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致使它的正常发展受到困扰。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和用户需求保障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调查分析和现实境况的理性思考,寻求建设和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用户基本保障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