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出于地震灾后住房重建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联建”政策,允许地震重灾区农民提供宅基地使用权,“联建”方提供资金联合建房,房屋建成后由双方共同经营管理或进行利益分配.“联建”政策的法经济学分析表明:“联建”模式解决了农民灾后住房重建的资金来源问题,避免了与现行土地法律制度的冲突,实现了制度约束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其实质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样本.灾后重建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模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宣示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巨大作用.重建中排第一位的住房重建,不只是简单地修建住房、恢复原来的居住面貌,而是借重建契机把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与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改革精神的时代创新.在重建项目顺利建成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工作者"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3.
震后教育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重建工作是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援建方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如美、日以及印尼的灾后教育重建已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重建具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灾后教育重建经验,有利于形成灾后教育重建的正确思路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4.
<正> 农村宅基地是我国非农土地的占地“大户”。重建宅地使用制度,在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整体中占据重要位置。一我国农民宅基地自1962年中央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的权属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至今已延续近30年之久。这种宅地制度格局具有明显的制度缺陷与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宅基地集体所有主体形同“虚设”,缺乏所有权经济利益实现机制,宅地产权没有制度保障。长期  相似文献   

5.
灾后恢复重建中如何分配、使用宅基地关系村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关系集约用地和农村的未来发展.面对灾难,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集中建房模式中,要在规划许可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村民的诉求,允许流转了房屋但宅基地灭失或者需要迁址的村民重新获得宅基地;要允许村民与一般民事主体合作建房,但应当探索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分离的路子;要允许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兼顾各方利益,恰当处理节约的宅基地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64-17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目标。通过梳理各省市针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改革可以发现,许多改革虽在主体、内容、依据上存在"合法性风险",但是对我国滞后的宅基地制度的"松绑",有利于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属于"良性违法"现象。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应当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生存发展权、有利于发挥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在价值衡量基础上,提出宅基地流转应当按照"两步走"步骤稳妥推进、逐步开禁;进一步扩大宅基地使用权的基本权能;建立宅基地的有偿取得和有偿退出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建立宅基地流转土地收益公平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宅基地换房"模式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推行,制订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越来越迫切."宅基地换房"亟需解决的法律问题涉及土地管理法、土地整理法、价格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需构建配套的法律以明确"宅基地换房"模式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复耕制度,换房中农民、集体、政府、投资单位的权利义务,换房后对房屋的物业管理等制度.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应在尽量完善过渡性居住区生活设施配套与环境改善的同时,加快地震灾区城镇住房重建步伐。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城镇住房重建的各项前期工作,重建与灾区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匹配衔接的住房供应体系,并防止以灾后解决城镇居民住房为由产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5.12四川地震灾区的5个村为例,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地震受灾农民主动参与住房重建的影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重建主体认知、重建后居住环境改善成效与农民参与住房重建的自主性呈正相关,重建资金来源认知、重建决策主体与农民住房重建的自主性呈负相关。性别、年龄、重建指挥主体、政府对农民意愿的尊重和农民对政府重建表现的满意度与农民是否主动参与灾后重建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社科界》2008,(3):12-13
“5&#183;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省社科界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之中.有的大力组织力量投入一线抗震救灾.有的广泛开展赈灾宣传和募捐活动。有的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有的向灾区发放相关资料.充分体现了社科界的智力优势和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与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灾、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境界,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近年的灾害多发,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本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民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的制度障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思路。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面临着来自现行法律及土地制度的多重障碍。针对"住房财产权"这一概念包括或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两种情形,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条件的前提下有两种可供参考的解决模式,即突破我国现有制度在房屋转让中采取的"房地一体"原则,通过土地上叠加权利的方式解决房屋的土地权源;或是淡化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功能,有条件突破现有的宅基地流转的某些限制,以真正实现农民充分享有宅基地使用权所蕴含的财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玉树地震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情系灾区,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智力救助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就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灾区群众认同并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才是有效率的。论文构建了汶川地震灾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共7个分类指标36项具体指标;选择村民对现有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作为效率的映射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灾后一些迫切性较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高效率的供给,但仍然有些问题未能在短期内解决,需要在宏观上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宅基地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是当地居民与政府的分歧所在。传统的征收在对房屋进行拆迁的同时,以取得土地使用权为目的,忽视了被拆迁人的利益,极易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从土地共同使用权这一模式的自身优势和与法律的契合性观之,其既可尊重和保护被征收人的权利,又可使政府利用土地进行住房的统一规划和建设,解决了宅基地征收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具有付诸实践的良好条件,对玉树灾后重建及我国类似拆迁征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政策安排、资金配置、村级项目实施等环节对贫困社区产生影响.恢复重建总体政策安排促进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贫困社区从该宏观过程中受益的程度相对较低.资金配置体现了向贫困村倾斜的意向,但贫困程度重的县(市、区)实际落实的资金相对较少.村级项目实施推动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比较突出,贫困社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不减反增,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深入结合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08,(3):13-13
“5&#183;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省社科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心。灾害发生后。我省社科界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省社科联在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指导各级社科联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相关学会开展灾后救助工作.针对灾区群众急需心理咨询救助的情况.与长期从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了心理咨询队伍,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区群众送去我们社科工作者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18.
冯辉 《理论界》2008,(11):73-74
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法在应对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这种非常规性问题上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恢复和振兴规划;制定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合理实施税收优惠,利用税收政策激励投资;合理分担损失,促进金融竞争与创新、公平分享金融资源,从而实现财政法、税法和金融法等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经历了确立和调整两个阶段.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着立法资源匮乏、过分强调其社会保障性等弊端,因而导致其用益物权性质不能得以彰显.未来的宅基地使用权立法应在宅基地的取得、行使及处分等环节进行制度创新,以凸显其物权性质,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出发,针对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推行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发展规划、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