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数年前曾写《春秋时期姑苏城营建制度初探》,为纪念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而作,今再补阖闾时宫城考,以补前文,以正前舛。(一) 文献记载,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在苏州始建都于周敬王六年,即阖闾元年(公元514),至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此结论已为学术界公认。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吴地记》、《吴郡志》等云:春秋时代的阖闾城有郭城、大城和小城,其城郭结构和规模基本是依据西周时代营建制度中的王城规划制度而建筑的,是以《周礼·考工记》中的营  相似文献   

2.
正苏州像一块磁铁。每天,成百上千的中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以至虎丘塔下、寒山寺内、园林深处,都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在这里建都。把方圆只有三里的小城,扩建成四周有四十七里的阖闾大城。这就开始了苏州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这里气候温和,水网纵横,土沃物丰,风景秀丽,得天独厚地逐渐繁荣兴旺起来。"苏州"这个城名是从隋代开始  相似文献   

3.
伍子胥所筑阖闾城究竟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吴王阖闾欲“兴霸成王”,于即位之初命伍子胥主持修筑了吴城,一名吴大城,后人又称阖闾城。关于其城所在,历代史志记载皆谓在今苏州城区,但传说又谓在今苏州城西南灵岩山侧。迄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完满解决,各家意见不一。辨明伍子胥所筑阖闾城所在,不仅有助于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更直接关系到今苏州建城的历史。众所周知,伍子胥所筑阖闾城乃春秋后期吴国都城。秦置会稽郡治吴县。《汉书·地理  相似文献   

4.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河山壮丽。勤劳而智慧的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建筑起一座座著名的城市。这些古城是我们文明古国的见证。苏州,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苏州历史沿革的情况,作一些粗略的考证。一、得名的由来与变化苏州,这个特定的地名,在历史上,与其他古城一样,有着一个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它先后有吴、阖闾城、姑苏、吴城、  相似文献   

5.
吴地人士与东吴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将孙武的后代。孙武的儿子孙明,食邑于富春,从此孙氏就成为吴郡富春人。①孙吴立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吴地人士,他们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吴地人士的进退,直接影响东吴兴亡。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吴地历史地理范围的由来及其演变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6.
虎匠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阀门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虎丘之名,源于春秋时的吴王闻闾。他生前在此修城建都,死后亦葬于此处,传说葬后3日,墓地有“白虎蹲其上”,因而得名。虎丘在春秋时便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苏东坡曾经说过:到苏州小游虎丘乃感事也。虎丘不过是一座海拔仅34.3米、占地约20公顷的小山,但它却被认为有苏州的魂。这其间的奥秘,应该就在它2500多年的历史中吧。、  相似文献   

7.
台湾得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一九七八年,周维衍同志在《历史研究》第十期中撰文认为“早期台湾的名称最先是‘岛夷’,尔后则为‘雕题’、‘东鯷’;再由‘东鳀’演化成‘夷洲’。前三者音近意通,是以‘人’为本义;‘夷洲’则指‘地’而言,都是今天的台湾。”我以为三者都非台湾早期之名称。《禹贡》的“岛夷”不是台湾,亦非指岛居的夷人最早提到“岛夷”的是《禹贡》,有两处提及:一在冀州,“岛夷皮服”;一在扬州,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两国军队攻伐楚国。双方战于柏举,吴师大败楚军,并乘胜攻占楚郢都,楚昭王亡命于云梦、郧等地,因险遭不测,最后逃奔至随国。后来,楚大臣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求救,秦出兵大败吴师于稷、沂、麇等地,迫使吴王阖闾撤兵,楚昭王才得以返郢复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昭王奔随”事件。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单数“我”、“你”、“他”都有其相对应的复数形式,那么,第二人称单数敬称“您”有没有“您们”这种复数形式呢?林祥楣先生认为“书面上虽然偶尔也有人用‘您们’,恐怕不能认为是合于规范的。”吴洁敏先生认为“因为‘您’本是表复数的,所以不能用‘您们’,只能说‘您俩’、‘您几位’。”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虽认为“‘您们’是第二身复数敬称”,但又说“应提倡用‘您几位’、  相似文献   

10.
苏州是春秋后期吴国都城,迄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是近年来,有人对苏州曾为吴都的史实提出了异议;一种意见是,五十年代以来,在镇江丹徒大港地区陆续发现了“宜侯矢簋”等著名的青铜器。1984年8月,又发现阖闾二叔吴王余昧墓。大港附近,古为朱方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苏州是江苏最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比南京、扬州更为悠久。最初的苏州城,是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都戏,大约建于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阖闯元年,公元前514年)。据古文献记载:城周围有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有陆门八座(即娄、齐、葑、阊、胥、盘蛇匠、八门),两座有搂;水门八座,共有城门十二个。在大城内还筑有小城,小城周围十二里,城底阔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陆门三座,皆有楼;水门两座,一座有楼。当时建筑规模已相当宏大。  相似文献   

12.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4.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说法不同。近见张有智同志《“春秋五霸”正名》(载《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1期)一文,提出了“看其是否号令诸侯,处于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的衡量标准,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闾、越王勾践。读之得益非浅。惟关于吴国,文中一方面肯定阖闾是五霸之一,一方面又引述史料,论证吴王夫差通过黄池之盟取得霸主之位。这显系自相矛盾,必然引起读者的疑虑,因而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6.
锦州历史悠久,古称屠何、东屠、徒河(徒阿)或不居何。它是古代少数民族名、方国名、古城名、古水名或姓名。①少数民族名《论语·子罕》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尔雅·释地·九夷疏》:“东方之夷有九。”李巡注:“玄冤(今辽东)、乐浪(古朝鲜)、高抵(古朝鲜)、满饰、岛更(吉夫余)、索家、东屠(古屠何)、倭人(古日本)、天都。”按:此乃指满洲、朝鲜、日本,皆古九夷之地也。《管子·小匡》:“齐桓公救燕,擒狄王,败胡貉.破屠何。”尹之章注:“屠河,东胡之先也。”…  相似文献   

17.
“为我之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它的理解在学术界并不一致。多数研究者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或者是“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也有的理解比较正确,可惜没有做出透彻的阐述。因此,深入地研究“为我之物”概念,给以确切的界说,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的散文诗《雪》,现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主题应如何理解,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作者通过描绘‘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雪景,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读鲁迅散文《〈雪〉》,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批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认为李何林同志关于《雪》于情景之外“还有所象征”的说法是与作品实际有很大距离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可参看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野草〉》注解)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自从鲁迅先生批评赵景深先生“无端地‘牛’了一下”,将the 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以来,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最近,董乐山同志在题为《文化断层与错位》(《读书》月刊1984年第九期)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为“牛奶路”翻案的问题.董文指出,“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是没有弄清楚这‘奶’究竟是人奶,是仙奶,还是牛奶,就贸然译为‘牛奶’.要是当初他译为‘仙奶路’,或者为保险起见,留个后路,含混地译为‘奶路’,我看就完全可以站得住脚.否则,如果译为‘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的了,除非是坐船?”董文认为,“有一点是明白的,中国叫‘银河’的东西,在西方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