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与唐人文集的创作、刊刻和传播相伴始终。由于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许多唐代文献典籍先后失传,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唐人顾陶所编《唐诗类选》,是真正意义上最早分类编纂的唐诗总集,惜其正文已佚,仅《文苑英华》中存有前序和后序。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南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等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类编唐诗总集。考察历代类编唐诗总集的基本状况,既能探究不同编纂者独特的编纂实践,又能折射出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情况、唐诗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某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兼具文学批评的共性特征和个体实践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3.
翻译家个案分析是翻译史及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Burton Watson(华兹生)是20世纪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最多产的美国翻译家及汉学家.他的译笔流畅自然、娴雅精练,可读性很强,在向西方普通英语读者普及中国典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翻译研究积累了重要的实证语料.文章以描写译学研究派的假设棗"规范"的"习得"与"内化"是在译者"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命题为框架,分析了译者"社会化"是如何影响Watson"习得"与"内化"中国历史典籍英译的语言"规范"的.  相似文献   

4.
唐诗《春江花月夜》和器乐曲《春江花月夜》都是广为人们熟悉的作品 ,虽是同名 ,但表达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表现手法、描写对象、作品意境等多方面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从而阐明了两者在意境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对元杂剧后期著名作家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描写分析了其语法功能,并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指出了这一作品中人称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从英译《道德经》看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道德经>为中国传统典籍之代表,以威利和许渊冲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体风格、语义内涵和文化意象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英译典籍中文化传译的保真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典籍翻译的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前提下,本着对源语文化负责的态度,力求在传递原文的书面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同时,再现原文本的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目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创新求变精神 ,本文从书目类型、文献分类、著录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指出其创新求变都是为着适应学术文化的发展变化和文献典籍自身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中国唐诗的海外传播进程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读者与批评者的青睐。本文在中西比较文学的视阈下,对李商隐与美国诗人爱伦·坡以他们诗歌中的超自然描写这一共通的文学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平行研究,以超自然描写的心理形成原因、特点、功用等诸方面为经,以中西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为纬,对二者的超自然描写进行深入探究,揭示出二者在超自然描写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关系,对于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均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勇 《东方论坛》2013,(5):58-71
“汉文学”为“汉文典籍之学”,尤其指中国典籍传播区域的域外汉文典籍。以阅读域外人士创作的汉文遗产。探寻其中国因素,考察其民族特色,并从中发掘裨益于国学研究及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资料。对域外汉文典籍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其二、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影响;其三、中国文化激发域外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外语。典籍英译便是这种译介活动的一种,旨在将中国的典籍作品翻译成英文,以弘扬中国文化。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进而找到最佳关联并形成译文。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原文,寻找最佳关联并形成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程抱一在其法语作品里对中国哲学思想做出富有新意的阐发。我们考察相关的理论文献后发现,其立论是以中国传统宇宙论、气的思想为基础。程抱一提出的"三元思想"不仅仅是他潜心书斋钻研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结果,也是他接触法国汉学界、从事汉学整理工作的一项特殊"回报"。  相似文献   

12.
“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普遍使用的强调细节描写和阐释的研究方法,而“深度翻译”是“深度描写”在翻译中的直接体现。本文以倪豪士英译《史记》为例,对作为“深度描写”的翻译研究涵盖的四个层次:翻译事件本身、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决策和社会文化语境、对本研究的反思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深度描写”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历史典籍的外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诗的译介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用巨大。唐诗中含有大量以“花”为后缀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唐诗中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唐诗中提取以“x花”为实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相应的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实例对比考察同一“x花”的多种英语译文,讨论“x花”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目标语中文化负载词的保留度和接受度。本文的研究认为,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要合理使用异化和归化方法,兼顾文化保留度和译文可接受性。研究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策略及过程是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索尔仁尼琴是细节描写大师,他的成名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的经典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其中尤以“吃”的细节描写最为惊心动魄,堪称全书的“文眼”.着重考察了作品中“吃”的各种细节描写手法,并分析“吃”的细节描写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和偏于表现的抒情类两类。《静夜思》是唐诗中经典的抒情类作品,通过《静夜思》对不同版本译文的比较,阐述在唐诗英译中所体现的抒情类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两汉文坛摹拟之风甚盛,赋体文学尤为突出,由此形成了许多描写模式,而描写模式又与修辞模式密不可分,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描写模式在音乐题材与田猎题材中较为突出,修辞模式则以比喻和夸张较为典型。唐代诗人对汉赋模式的袭承,重在创作手法的吸收,而不是字句上的亦步亦趋,字摹句仿,袭承中同样有着新变。将汉赋的文学模式运用于诗歌中,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创新精神。文学模式由汉赋到唐诗的体现,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整个文学的发展流变亦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针政策的提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典籍翻译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翻译著作,尤其是典籍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正确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影响到以文学著作为媒介的中外思想交流。因此,翻译批评必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衡量翻译批评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的一个尺度,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文章从王维诗的两个英译本出发,探讨典籍英译的翻译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唐诗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唐人笔下的洞庭意蕴。比较先唐的洞庭文献,唐人对洞庭形态和奇幻、洞庭仙乐和帝子凄怨、屈子和贾傅,进行了开拓与深化。通过唐诗,"洞庭"的忧愁凄怨意蕴才丰满确立,而这又是洞庭所熔铸的人文悲剧意蕴、地理物候特征、唐代社会文化综合造就。  相似文献   

19.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浅谈《金瓶梅》女性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以世俗女性为描写主体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作品以明代后期现实为背景 ,在世俗家庭环境和场面中刻画女性人物 ,在婚姻家庭矛盾纠葛中表现女性人物的自我意识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使女性人物塑造达到新水平 ,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刻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