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泽龙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91-94,108
按照现代逻辑关于分类的基本规则、标准和方法,根据各种文体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首先,应当可将全部现代文体分为文学类文体和非文学类文体,即文学作品和狭义文章两大部类.文学作品又应当分为表现性文学和表演性文学两大门类,其中表现性文学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表演性文学包括剧本和曲本.狭义文章又应当分为新闻文体、传志文体、论说文体和应用文体四大门类,其中新闻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传志文体包括传记、方志、回忆录等,论说文体包括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最为繁多,包括法定机关公文、行业专用文书、通用事务文书三个文体种类,其中每个文体种类又都包括若干具体的文种.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论说文理论,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直接而集中地阐述论说文体的篇章,就有《诸子》、《论说》、《檄移》、《章表》、《奏启》、《议对》等等,几乎占该书文体论部分的三分之一。其他适用于论说文写作的理论,还散见于其他许多篇章。在如此众多的篇章之中,刘勰探讨了从上古一直到汉魏六朝的论说性文章,分析评价了众多作家在论说文写作上的特色,从而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类阐述了韩愈散文中的碑志文、赠序文、哀祭文和论说文以及他的“游戏之文”在内容范围、体式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传统的成功突破,论证了韩愈在中国古典散文文体发展史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说文是论述解说道理的文章.言语受到重视,言语权力下移,是先秦论说文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觉醒和"立言"思想的形成是先秦论说文体产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人们将论说文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政治斗争也是论说文出现的一个直接动因.问答和辩难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因此,教育的发展也是先秦论说文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的《谈美》、《孟实文钞》是京派学者型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朱光潜的谈文论艺的说理文融汇中西批评文体,结构上采用西方论说文的思维方式,表现上则借鉴中国传统批评的直觉化与形象化,以文学形式表达言说内容,既博识又精鉴,既抽象又具体,既说理又抒情,絮语漫谈而又条理畅达,富于理趣和谈话风,对批评文体建设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赋体文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以夸张铺陈为特征的特殊文体。本文以郭豫衡《中国散文史》对赋体文的分类为基础,将先秦两汉的赋体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疏理:歌颂之文、牢骚之文和政论文。先秦两汉辞赋散文家众多,尤其是西汉文人,继承了《楚辞》和战国论说文的传统,文章非常讲究文采和修辞,形成“赋体文”这一散文的特殊群体,对后世散文的骈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而且是19世纪末中国文学变革的先驱。他引进的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确立了发展、变革的文学价值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与夏曾佑合著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把人性本体论引入小说领域,开“小说界革命”先河;他在《诗庐说》等文章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审美价值论;他的散文吸收了西方论说文体注重逻辑论证的特点,被称为“逻辑文学”,在散文文体演变中起了重要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文体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文体浑和往往发生在存在两种以上文体及有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时。文体浑和不同于文体融合,前者往往是非自觉的、集体无意识的,是文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少数文人刻意追求新变的产物。我国文学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文体、两个以上的单纯文体浑和成为一种新文体(复合文体)到巨型文体的发展过程。其中,巨型文体往往是“黑洞”文体,它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已有文体(包括非文学文体)。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没有终结者巨型文体。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古文在叙事上的简约、抒情的含蓄,白话文则以直白、生动见长,特别是在议论、说理上,具有文言文无法比拟的明晰而亲切的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且在学术领域多有创获。他不仅以文学散文的朴素而清新,曲折而婉转体现了白话文创作的实绩,而且还积极倡导并参与多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和实践,其论说文完全采用白话写作,分析、阐述或批评社会、道德和学术,以其行文平实而亲切,论说严谨而透彻,显示了白话文的说理优势,拓展了白话文的社会影响和话语空间,有助于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对于"墨辩",多只注重研究它在逻辑学上的价值,鲜有人注意发掘它在写作学上的意义.因而有些人认为我国论说文写作理论,是在西方逻辑学传入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事实上,墨家的论"辩",既是我国逻辑学的肇始,也是我国论说文写作理论的发端.陈敏兰在《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著文,对这个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