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从最初的一种通讯工具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人们形成了手机依赖。而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随机抽取山西省某所大学1 000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手机依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总体幸福感、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 400名医科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平均程度处在偶尔发生和有时发生之间,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组的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F=4.353,P<0.05)特别是客观支持(F =13.277,P<0.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7,P<0.01)。医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行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有较大的相关性。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认知、强化专业认同、改善人际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环境等来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心理和谐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和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心理和谐与自尊显著正相关;(2)高自尊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手机依赖组;(3)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和谐;(4)自尊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拟合较好。因此,手机依赖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心理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提高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 36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触发性特质、师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非手机依赖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且其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均存在障碍;(2)行为触发性、认知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均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显著正相关,而老师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均能够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3)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能够正向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认知触发性的影响不显著;学生与学生交流可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抑制效果不显著;(4)行为触发性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交互影响。对于低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能够显著抑制其对手机的依赖;但对于高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对其手机依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榆林学院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的问卷调查,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并浅析了产生依赖症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手机依赖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会退缩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分别采用社会退缩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588名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并使用潜变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父母心理控制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退缩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会通过影响子女的社会退缩水平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  相似文献   

7.
现代手机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手机的过度使用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年增加,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危害。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手机依赖率呈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使用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机在身边时,经常查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到紧张、焦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手机出现问题后,会异常的焦虑和烦躁。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增加,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危害着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大学生要学会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成为手机的俘虏。文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展开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手机文化作为流行的大众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手机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为切入点,分析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对手机文化的过分依赖等正面、负面影响。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文化观,以手机文化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对策,旨在将手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期取得较好收效。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水平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使用手机依赖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75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困扰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别,并表现在为理科生的人际困扰高于文科生。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低于女生。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表现为正相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人际困扰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量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等,选取安徽省两所高校大一和大二7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3%。缺乏心理健康素养(OR值=6.139,95%CI:5.372~7.016)和手机使用依赖(OR值=2.443,95%CI:2.018~2.957)与抑郁症状均呈正向关联。并且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对抑郁症状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和相乘交互作用。有手机使用依赖且缺乏心理健康素养的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最高,为42.1%(664/1576),OR(95%CI)值为15.495(11.900~20.178)。该结果提示,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水平,同时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来预防和控制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自主移动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从个性化学习计划、个性化学习方法、个性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效果四个学习要素维度,兼顾课堂、课后的时空维度,分析手机这一媒体对大学生个性化自主移动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自主移动学习与对手机依赖并存;手机媒体自主移动学习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个体特征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个性化移动学习的影响差异显著。最后,文章从教育理念转变、学校制度优化、教师适度放权、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差异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个性化自主移动学习的积极作用,有效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外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机依赖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方法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考察了手机依赖和性别、年龄、自尊等八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手机依赖的危害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手机依赖的防范主要从手机本身和教育两方面着手。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从生理和心理的微观层面进行,还缺乏宏观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手机使用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神经质与开放性是造成其手机依赖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从如下四方面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完善其个性,健全其人格;营造和睦平等的高亲密度的家庭关系;围绕专业、能力、心理发展多管齐下促进其大学适应性;引入体育团队项目进行运动干预,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和自编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和睡眠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及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指导和建议。手机使用的方式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应培养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减少睡前使用手机,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璞 《南都学坛》2014,34(6):97-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G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频率普遍提高。网络既"依存"于现实环境,又是现实环境的"延伸",其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信息方式,使之储存了海量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手机网络与其他网络一样,暴力游戏、色情等冲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学生交往障碍、认知缺陷。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网络,引起学生的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有损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通过法制手段、学校力量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群体进行干预,强化大学生的自控意识,是社会及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在手机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加复杂和艰难。本文通过引入媒介依赖理论,分析如何在手机媒体环境下采取有效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女大学生使用大众传媒的最佳选择。本文采用调查法、观察总结法、文献检索法等方法,研究运城幼师高专女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手机媒体对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提升教师的手机信息网络化水平、将思政课课堂延伸到手机媒体的微信、QQ及微博、提升女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等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使每一位女大学生都能自觉地接受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非常普遍;从实际调查可知,手机已经对大学生的社交方式、资讯获取、业余消遣、情感释放、价值观念和社会知识等方面产生了客观的无形影响力,从而给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