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瑶僮等少数族群是明清广西地方志的重要书写对象。在国家边疆控制力不断加强、各民族日趋融合以及清王朝民族观念、治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由明至清,广西地方志族群书写的重心由"控驭"转向"认同"。其书写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重要作用,对于宣扬国家一统、加强边疆治理、促进民族融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流散一词最初指犹太人四处漂泊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更多喻指背井离乡、渴望故乡复兴的情怀,并成为当代人跨境生存方式的类型写照。老挝苗族源自中国,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老挝才开始享有自治权,之后在秘密战争中登上国际舞台。美国苗族学者李麦娜的《苗族"家园"之梦:法属印度支那的合法性追求(1850-1960)》一书研究了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领袖争取权利与合法性的历史。文章认为该书呈现出崭新的视角,如对老挝苗族救世主型领袖的新认识、采用二分法进行谋篇布局、指出苗族未能在老挝建立民族"家园"的原因等。文章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即未能对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的一些重要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恩格斯的"国家"概念入手,文章梳理了老挝复杂的民族问题以及苗族与老挝其他民族的关系,指出无论是政治掮客,还是救世主型领袖,皆因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不可能带领流散中的苗族建立统一的"家园"。最后,文章指出,将建立"家园"的梦想寄希望于"苗王",实际上是老挝苗族一直以来作为流散族群的集体情感的体现。而封建政权、国外势力却将老挝苗族推向了更大范围的流散。因此,建立统一的"家园"俨然成为他们剥离时空的夙愿,抑或是作为"他者"身处跨界边缘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时无所适从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所举证的"国际经验教训",就所谓美国"大熔炉"政策成功防止种族、族群矛盾"演化为民族分裂问题"的立论及其所概括的"特别是不允许"之类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可资借鉴的"美国经验"是对美国种族、族群政策及其实践的误读和编造,也是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误导。  相似文献   

6.
黄金辉  陈崇仁 《民族学刊》2021,12(11):20-27, 1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纲领性地位,可以从新阶段党对民族问题认知的理论升华、对历史方位的研判、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四个维度来理解。只有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情感归属、实现共同利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夯实政治根基等六“目”,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对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而民族地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发展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题中应有之义,民族地区发展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余华 《西藏研究》2023,(4):78-86+158
阿尔布巴之乱爆发后,判断准噶尔部是否介入是清廷治藏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关键。历经出兵、暂缓出兵变动后,清廷在综合分析西藏地方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于颇罗鼐战胜阿尔布巴这一时机派兵入藏。最终,川、陕、滇三路清军入藏,平息阿尔布巴之乱,实现清廷维护西藏地方稳定与边疆安全的目的。在应对阿尔布巴之乱时,清廷从维护国家政治权威与实践国家治藏方略角度出发,支持代表国家权威的颇罗鼐,以昭示国家权威的严肃性与不容挑战性。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公共必修课本土化、生活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三化"改革的前提原因。这门课程在民族院校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但长期以来的自身建设整体落后、积重难返,形成了教纲、教材、教学三方交织的教改难题。教纲之难,在于民族理论脱离中国实际,教材之难,在于难补僵化教纲的先天缺陷,教学之难,在于难阻课程日益滑向边缘。这三重难题造成的课程形势越来越严峻,从而导致课程的"三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王艳  陈思颖 《民族学刊》2023,(8):108-116+166
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基础上增加“政治”与“智治”,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仅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脱贫乡村治理的案例审思,剖析民族地区脱贫乡村治理目前仍存在的现实矛盾:治理主体的逐利性与治理事务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治理手段的先进性与村民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硬治理的外嵌性与软治理的内生性之间的矛盾。在深入分析“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动因,论证“五治”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遵循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规范—治理目标为治理逻辑的“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基于治理实践,提出合理划分主体权责和保障程序公正、转变旧有思想观念和提高治理主体文化水平、强化宏观法律保障和兼具地方柔性约束等解决怒江州脱贫乡村治理现存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核方式创新是提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实效性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互联网"等"活力因素"的引入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课堂坚守"与"课下延伸"有机结合,教学实效性和课程亲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玉屏 《民族学刊》2010,1(1):24-30,162-163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民族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问题"研究工作者和民族工作战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术机构、学术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新发展以及社科基金项目大幅攀升等方面。这些成就为"十二五"期间"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社科基金侧重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事实上削弱了基本理论的研究,"体"与"用"出现失衡,从长远而言,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理论研究的失误和缺失势必带来政策与工作的失误。实事求是地总结近60年来我们民族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评估我们当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状况,改进我们下一步的民族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直接过渡"政策曾是解决特殊地区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典范,但因为没能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缺乏对"直过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跟踪总结,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直过民族"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直过民族"与"直过区"的特殊情况,其次对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在边疆公共事务治理的视野下提出了"精细化治理模式",该模式是"直接过渡"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国家"分类指导、政策帮扶"的延续与集成。  相似文献   

15.
华涛  翟桂叶 《民族研究》2012,(1):12-24,108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的称呼。本文认为回回精英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因为从西方传入的"民族"概念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而中国的回回用"争教不争国"表达了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确定,不仅与清代后期的民族压迫有关,而且也受到民国期间中国大社会(国民党和大多数主流学者)的"民族"理论和方针的影响。反观中国共产党的《回回民族问题》(1941年),一方面尊重学理,没有否认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存在汉族以外的"民族";另一方面修正了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主张,改为民族平等下的"民族自治"。其在学理上确立了多民族国家中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回回民族指明了不需要否认自己民族身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贯彻和落实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近几年新疆高等院校普遍提出了"民汉一体化教学"理念,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本文以推进新疆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民汉双轨制"教育模式的探讨,检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践结果,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某高校的实证研究,对"民汉一体化教学"开展了前瞻性的调查和探讨,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政策中的相关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朱伦的"民族共治"概念及其理论是在反思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与传统自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以"合众而一"理念为支撑、以"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模式为方式、以"民主-共和-共治"的三位一体理性民族政治为目标、以"四对八根"的系统共治体系为保障。围绕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其他民族政治观等议题的区别,围绕民族共治理论面临的困难均需面对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失败国家"是个敏感的西方政治术语,指代运营困窘惨淡的国家。"失败国家"常伴有民族冲突滋生。"失败国家"与民族冲突之间的内在逻辑表现为统和权威乏力与族际政治动荡相伴、资源匮乏引致族际争夺、认同差异导致族际关系断裂。"失败国家"难以抑制民族冲突,民族冲突发过来又常常导致国家更加失败。  相似文献   

20.
陶莉 《中国民族博览》2016,(4):157-159,183
"历史/历时"为西方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的两个重要概念。基于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的多元历史证据、仪式音乐与文化建构、"道得尔"历史流变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读,实现对拉卜楞寺仪式音乐"道得尔"在"历史/历时"研究领域的重要个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