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洲 《民族学刊》2023,14(1):75-86, 148
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推进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既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基本着力点,也是落实民族工作“重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郑家庄典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系统建构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相结合、相融通,见微知著,研究和探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普遍规律,在共同体叙事中探寻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机理与框架体系。郑家庄通过系统推进“居住互嵌、组织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与心理互嵌”,探索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活共同体、组织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为多民族社区实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2.
黄蔓雯  蒋明 《民族学刊》2021,12(12):71-80, 131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社区内部张力扩大,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民族融合表面化、社区共同体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论文结合社会系统论、社区治理论的相关原理,厘清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想。通过差异化选址、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影响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的社区融合、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医疗、社区教育五个维度及指标体系,为有效评价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族互嵌型社区是民族社区的次级概念,研究其形态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辨析社区、民族社区和多民族社区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涵义;并以“民族互嵌”的两个关键属性“空间关系”与“精神关系”为变量,通过2×2矩阵将民族互嵌型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最后认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应当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也需要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评估监督.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使安置在城镇的少数民族群体直接从村民变成了市民,从散杂居到集中居住,社会关系和文化系统都将经历重构。聚焦因易地搬迁而形成的多民族共居社区,从空间互嵌的形成与经济、心理互嵌等层面分析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存在的碰撞及调适方法,提出党建统领是实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民族互嵌"是在民族交往联系中,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结互动或者某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民族中,在内涵上具有物质形式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的意涵,物质形式方面如互嵌式社区建设,而民族互嵌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方面,在推进民族互嵌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涵。  相似文献   

6.
互嵌是一种民族之间交接融汇的关系,它既可以自然生成也可以人为建构,因循内在规律与机理,稳妥引领、得体推动互嵌进程,有助于形成多民族和谐交融的局面。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为形成和发展各民族互嵌的态势提供了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7.
胡洁 《西藏研究》2016,(4):114-120
2014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民族互嵌成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思路,体现了国家从经济建设硬着陆向社会文化建设软着陆的转变。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通过"混居"方式增加各民族接触机会,美国不断修正法律实现了多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英国以"教育优先区"填补部分地区和民族的教育弱势等对我国通过民族互嵌虚立新型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启发。坚持以各民族为主体、政府引导、强化法律监管监督,深挖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精准落实着力点,培养地域共同体意识以增强"接触"可能性等有利于建设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  相似文献   

8.
银兴 《西藏研究》2022,(5):67-75
西藏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维护社会安定的基层空间与关键场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运行机理和治理逻辑,是透视整体社会运行的重要切口。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多民族杂居社区不断增多,这既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平台。民族互嵌本质上是不同民族行为思想体系与社会结构系统的集合体,深入分析民族互嵌视域下西藏社区的格局样态、治理经验及推进路径,既回应了西藏社区治理实践创新与现代化转型的情境要求,也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在社区中融合发展,达成场域稳定、精神共享的状态,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国各地经实践得出大量成功经验。但由于地理、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微观层面关于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本文以贵州阿妹戚托小镇为案例,分析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村落)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炼这一类型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普遍模式,以期为其他社区(村落)提供参考。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社区,又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这三重属性几乎能包含所有社区(村落)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实践逻辑: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政治基础;二是转变救济式扶贫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坚持实现空间互嵌到情感互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0.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互嵌社区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具体民族互嵌社区的个案研究,从而为民族互嵌社区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在查巴奇民族互嵌社区的形成的三个阶段中,鄂温克人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大转型。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政府和个人层面都要积极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在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民族互嵌社区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式迎接现代化带来的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3,14(2):32-39, 154
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渗透关系,通过经济互嵌式发展,不仅扩大了各民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选择空间和技能、偏好的匹配空间,而且还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自由、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从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综合评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发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已有显著提升,但族际差异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移民社区为切入点,基于多维向度下各族移民互嵌的社会生活实践,尝试打通“互嵌式社区”到“互嵌式社会”研究的理论进路,理清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内部共同性与整体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探讨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与移民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移民共同体如何团结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移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领会又对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构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获得对“民族互嵌”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宏大进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形式,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促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这一多民族聚居区为例,厘清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历史演进,阐明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活范本。  相似文献   

14.
谭林 《民族学刊》2022,13(7):68-76, 145
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突显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国家治理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治理,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应以民主型自治社区、互助型爱心社区、体验型幸福社区、和谐型平安社区、健康型美丽社区等五维内涵为指向,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五维建设成效。根据五维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不足之处展开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巩固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有关"嵌入式社区"或"互嵌式社区"的讨论,大多从社区建设的理解出发,未充分关注这一部署在巩固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强调"互嵌式社会"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又为民族团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互嵌式社会"视野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设和研究,需要重视民族因素互嵌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在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往来互动中把握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龚永辉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一文,系统地揭示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集体根据中国的民族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充实民族理论政策,最终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形成的曲折历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客观要求,杨鹍飞所撰《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一文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相关的概念及其涵义、分类进行了阐述和框厘,进而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及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评估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诸多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呈现局部性特征。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推进,民族“互嵌”格局建设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优化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身是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互鉴的产物,其刻写着不同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互嵌”状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促成“共同富裕”的空间互嵌作用、具有培育“民族相牵”的区域文化整合作用、具有“连枝同气”的心理凝聚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的路径在于:完善民族互嵌的制度界面,奠定公共性建设的“物质基础”;累积民族互嵌的能量场,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搜寻民族文化体系的“共通性”,培育公共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民族互嵌式共居的经验表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政策引导下和基层群众工作中,不同民族围绕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而展开互助、互鉴以至互赏、互信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和谐族际关系建构路径,远非西方族群研究中占主流的“社会融合”理论所强调的——隔离与融合二元对立。它揭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络和特征,也对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走廊上的乡村集市既是物资交换和人群流动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互动及地方性知识形成的特定场域,彰显出作为通道的民族走廊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板块的功能特性。位于武陵民族走廊上的众多乡村集市作为历史上中原出入西南地区的驿站,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了互嵌式经济文化网络。其中的民俗谱系是各民族成员基于生产生活需求对物资的功能性转化、文化的选择性采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发展,呈现出流动性与稳定性、多元性与共融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象征性与功能性并存等多元特征。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俗谱系不仅是各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记录,也是社区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李俊良  侯喆 《民族学刊》2023,(9):38-49+157
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地方政府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特征、前提条件和关键变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有相互契合的逻辑,其包含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构筑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从地方实践层面分析,广东民族工作通过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机制,破解基层民族聚居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各类培根铸魂的育人工程,开展少数民族班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多民族聚居社区互嵌格局,激发老街区新活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载体,在文化创意方面搭建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国际实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益经验移植到国际化社区治理工作。上述创新模式与方法,从不同维度、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