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甲骨文中是否已有范围副词,各家尚有不同意见。殷周金文中能肯定为此类副词者计有咸、具、皆、率、並、凡、一七词。这七个词皆为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但具体用法又有所不同,其中咸、具、皆、率、一为一类,用于总括其前主语或其后宾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为典型的此类副词;凡为一类,主要用于总括数量范围;並为一类,有表示皆尽义和共同义两种用法。与同时期的传世文献相比,殷周金文中此类副词的个体数量和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但因其时代之早以及材料之可靠,其于传世文献的补正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西周金文中凡有56个抽象名词,据词义相关性可归纳概括为福禄类、生命类、天命天神类、休咎类、社会礼制类五大类别。从出现频率看,西周金文中抽象名词的个体数量已颇为可观,但除个别词外,出现频率普遍不高。时间分布则以西周晚期居多,大体可知此类名词出现偏晚。组合方面,此类名词普遍前有修饰语,或为形容性成分,或为指代性成分,或为两者的叠加形式。句法功能方面,此类名词基本都出现于宾语部分,其前动词或为祈求义类,或为赐予义类,或为称颂义类,或为遵循义类,或为治理义类,均与各类名词的词义密切相关。从语言反映文化的角度,西周金文抽象名词的梳理亦有助于从一个侧面窥探西周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两周金文中表示祈求义的动词计有“祈、乞、匄、赐、襄、妥(绥)、降、求、傅、追”十个。从出现频率看,除“祈、匄、赐”较多见外,其他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从出现时间看,“匄”多见于西中和西晚,“祈”多见于西晚和春秋,两词有一定的先后承继关系;“绥”集中于西中,“赐”、“降”则多见于西晚。出现语境上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即基本均见于“对扬……做器……动词+嘏词”形式中,祈求的内容以长寿为主。句法形式上,均以带单宾语(嘏辞)为主。从词义来源看,此类中的一些词(如“易、妥、降”)同时(且主要)为“赐予”义,但出现频率高的“祈、匄”二词则是专用于表示祈求义的,这也是二词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5.
"偕同"类介词是指引进动作偕同对象的介词,这类介词普遍与并列连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故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多很注重之.但此类词在出土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无系统的诃查和阐述.通过调查,可知两周金文中此类介词有"暨、及、以、与"四词.虽然其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用法上也表现为共性大于异性.但亦有足为传世文献提供佐证者,如"暨"字的相应用法在传世文献中就很少见到.同时,两周金文显示出的这些介词的具体用法亦可为探索其词义虚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8.
先秦34种文献中“如何”、“如×何”等八种结构共1 003例,其中用作谓语的869例,状语、宾语、定语分别是107、19和8例.“如”借为“拿”义介词,在“如×何”中与“×”构成介宾状语,“何”作谓语中心语.“×”是代词“之”时常省去,形成非动宾结构“如何”及其变式“何如”,省去宾语“×”的“如”失去介词作用,“如何”、“何如”相当于“何”.“如”的另一词性是像似义动词,所构成的“如何”、“何如”为动宾结构,与非动宾结构同形异构.像似义动词“若”没有与“何”构成的动宾结构;“奈”无像似义,不存在动宾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明德”一词由来已久,由出土文献至传世文献可以考见其在先秦时期的源流演变.“明德”在先秦时期可归纳为四个义项(1)光明之德;(2)德才兼备之人;(3)勉力于德政、以德教人;(4)彰显美德.其中“光明之德”为其原始义.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各家考释西周金文"蔑(曆)(历)"一语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共同点是"动词+定语+宾语"句法.接着从"蔑汝(曆)"之"汝"为宾语、"穆王蔑长"和"长(田)蔑(曆)"上下文互勘、"蔑某(曆)"和"赐某金"上下文对举等三个方面来证明"蔑某(曆)"是"动词+宾语1+宾语2"双宾语句式.再从张光裕发现的新铭"加曶(曆)"一句出发,系联"加子白义"一句,以传世文献作为旁证,提出"蔑(曆)"即"加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