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简《金縢》提供了研究传世本《金縢》的新文本,清华简《系年》所载周初史事对《金縢》的研究也至关重要。这些新材料澄清了周初重要史事的基本脉络。周公所言"我之弗辟"指诛杀武庚,而非三监;周公遗《鸱鸮》诗于成王未获谅解是因为周公对摄政之事只字未提;最终使成王释疑的是周公以身代武王死一事的公布;成王与周公二人最终和解,进而开创出周人的基业。  相似文献   

2.
《诗经·豳风·东山》一诗,古今解者甚多,意见也多有分歧。对这个自来解说不一的名篇,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现在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这里试谈一谈我的理解。 在未对诗篇作具体解说之前,先来说说与理解诗篇有重要关系的关于诗篇写作的时代、所写事件和其作者是谁的问题。卫宏《诗序》对此都作了说明:“《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卫序认为诗篇写作的时代是周公东征的时代,其所写的事件是周公东征的反映,这个说法是可信的。第一,诗的首旬“我徂  相似文献   

3.
一、《金縢》郊祭辨清华简《周武王又(有)疾周公所自以弋(代)王之志》(下文称简本《金縢》)载成王启金縢之匮,见周公以身代武王之说,乃云:  相似文献   

4.
说豳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兼论军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说《豳风》中多军人之歌,且多与周公有关 二说豳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 三论军监 (一)周公作军监 (二)说三监也是军监 (三)说军监采诗 附录:《令彝》铭文简释 ——说周公子明保(即次子君陈)接替周公为成周军监事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整理报告第一册已经出版,这必将在学术界掀起新一轮的楚简研究热潮。关于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学者多有讨论,在此无需赘言,今就自己在阅读竹简释文时所产生的心得撰成此小文,略陈其研究价值之一二,以就正于方家。清华简《夜》一文记载周武王八年戡黎后举行饮至典礼,君臣饮酒作诵之事,内容十分重要。其中周公所作《蟋蟀》一诗,可与今传《诗.唐风.蟋蟀》对读,颇可珍贵。今本役车其行一句,简  相似文献   

6.
《诗经·甘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美召伯之德的诗作,对于其“伯”有三种理解:文王时,召公是“一州一牧二伯”的伯爵之伯,实是受文王之命佐治雍州;武王时,召公居上公与周公一起分陕,为东西二伯分治天下;成王时,召公位列三公尊为“太保”与周公一同执斧钺辅佐成王,亦是二伯.《甘棠》所记当是文王时召公与周公并分岐邦之事,而非武王分陕之事.诗云“召伯”正是以“二伯”身份来称颂召公当年在召南之地的德政功绩.  相似文献   

7.
邶鄘卫谱谱云:“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复伐三监;更于其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舛于卫,使为之长。后世子孙稍并彼二国,混而名之。及卫国政衰,变风始作,作者各有所伤,从其国本而异之,为邶鄘卫之诗焉。”焯案郑意(?)谓周公建国,上公不过五百里,明不以殷千里之地尽封康舛,故孔疏以国大非制申之。陈氏稽古编则以为三监所统,不过近郊远郊及邦甸以内地,安得方千里?顾氏日知录亦谓今其相去不过百余里。顾广(?)学诗详说谓卫当春秋之初,乃郑所谓(?)并邶鄘后者,而不得为大国,则非过制矣。考汉书地理志引书序,三监叛,周公  相似文献   

8.
《北征》是杜甫的巨制,是政论与抒情诗巧妙结合的典范,无论主题的重大,诗艺的卓绝,都可算杜诗的高峰.前人对《北征》的评赞已经不少,我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杜诗专家和喜欢杜诗的朋友们.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影宋本《王十朋集百家注杜少陵诗史》在《北征》题下,引王彦辅曰,“后汉班彪更始时避地凉州,发长安,作《北征赋》”,这不过讲北征二字的出处.近人胡小石《北征小笺》说(下文称胡笺):《北征》,“结构出赋.班叔皮《北征》(赋,下二同) 曹大家《东征》,潘安仁《西征》,皆其所本,与曹、潘两赋尤近.”又说《北征》的首联云,“曹大家《东征赋》,起两句:惟永初之有七兮(汉和帝),余随子兮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云云.潘安仁《西征赋》起句,“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己末御辰,潘子凭轼  相似文献   

9.
《采薇》第五章:“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毛传:“腓,辟也。”郑玄笺:“腓,当作芘。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也。”“芘”敦煌写本s2514卷、s2049卷并作“庇”,音义并同。 “小人所腓”,郑玄笺句意甚确。但他认为“腓”字有错,则非是,“腓、辟”本有蔽义。古“辟、僻”通用,“僻、蔽”叠韵,义并相通。惟其偏僻,乃能隐蔽,故“僻”有隐蔽之义。《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师古曰:“辟读曰僻。僻,隐也。”“小人所腓”,即小人藉以隐蔽,谓征途以避风雨,战场以避矢石。 经文“腓”字通“匪”。《说文》:“匪,隐也。”与“辟、僻”义正相同。 孔氏正义引王肃曰:辟,“所以避患也”。陈启源谓传“辟”为“避不敢乘”。都解“辟”为回避,失之。朱熹引程子曰:“腓,随动也。如足之腓,足动则随而动也。”望文生义,其失更甚。  相似文献   

10.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7,27(3):24-28
周公、召公在武王灭商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即位,周公践阼,行政当国,召公任太保,为周公的助手。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东征平叛”、“创建成周”、“教导成康艰苦创业”,为周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成了“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兴盛局面。实际上所谓“成康之治”,就是孔子所赞颂的“周召之治”、“周召之业”和“周召之迹”。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皇门》可与今本《逸周书·皇门》对读,简本中“譬如戎夫,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一句当依今本校改为“譬若畋,犬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其中“犬”指犬官,“骄”指不熟悉地形和兽情.句谓譬如王田猎时,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的犬官随行去擒获猎物,难有收获.犬官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便为失职,周公借此讽劝那些没有恪尽职守、不能兢兢业业襄助天子的庸臣.如此解释有助于进一步领会《皇门》告诫群臣恪尽职守,使天子亲贤才、远佞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封建释义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以西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拜周”,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取代“大拜殷”而为天下共主。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便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从蕃屏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亻入)效篇》说:“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又说:“武王、成、  相似文献   

13.
周公姬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 ,是西周确立时期最关键、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他辅佐成王 ,东征平叛 ,营建东都洛邑 ,以血缘宗法为指导 ,推行分封制 ,“众建亲戚 ,以藩屏周” ,设宫分职 ,又完善井田制 ,特别是在礼制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 ,堪称古代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周公“制礼作乐 ,致政成王” ,在潜移默化中改进与统一各地习俗 ,从思想上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礼是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乐是礼的手段。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 ,在古代许多制度规程就是礼。《左传》讲《周礼》是本 ,周公就是制定周礼并将礼与音乐结合起来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十过》记载的“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西泰山,当是今河南省尧山对面的太山。西周初年,鲁国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把尧山对面的大山封为太山,即大山(亦可以称泰山)。周公东征之后,鲁国改封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国,把原鲁国的国名及泰山之名带到改封之地。鲁国原封之太山,战国之后被称为西泰山,就是《韩非子·十过》记载的“西泰山”。泰山信仰在西泰山废祀之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5.
历来关于周初所建三监的各类记载和论述,意见分歧比较大,有必要加以研讨,取得一致的看法。三监应是管、蔡、霍三叔,不包括武庚。管主卫,蔡主,霍主邶,其他分工之说不可取。邶在朝歌之北,在其南,卫在其东,其他方位之说亦不可取。  相似文献   

16.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以西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邦周”(《尚书·大诰》),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取代了“大邦殷”(《尚书·召诰》)而为天下共主。为了固巩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者淮夷的残余势力后,又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初的这种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目的在于作为周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17.
近日翻阅王锦民先生《古学经子》(华夏出版社1996年9月版),发现该书第127页有这样一段: 《仪礼》在三和中实际年代最为久远。《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 礼作乐。”孔颖达《礼记正义》云:“成王幼弱,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但所制 之礼,则《周官》、《仪礼》也。”按这一说法,《周官》、《仪礼》均为周公所作。不过 《周官》虽保存了很多西周到春秋的官制,但其成书实在战国时代。《仪礼》则自 孔子时已经成书,《礼记·檀弓》云:“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 礼于是乎书。”这是《礼记》…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无一出自史学著作,因而其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先秦文献和周代金文中作某父的人名颇多,清华简《耆夜》简2—3简文作“郘上甫”,从文字使用上,显得颇为费解,而且和绎(毕)公高、邵(召)公保睪(奭)、周公叔旦、辛公■甲等称谓比较,用字颇不工对。清华简《耆夜》篇存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耆夜》的时代和清华简的真伪,自然是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无法绕开且亟须澄清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风·鸱鸮》的解题,虽然经过自古到今的学者们的研究讨论,题意渐趋明朗,但在多数当今学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其中“我”指什么?仍是一个问题。 关于《鸱鸮》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传统说法都是根据《尚书·金滕》中“武王既丧,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曰《鸱鸮》。王亦未敢消公”这样一段叙述,认为此诗为周公为教成王而作。《诗序》、《毛传》、《郑笺》从其说。这一说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一共由十篇诗组成,如果从诗篇内容中的君臣口吻来划分,可以发现有五篇诗为周公所作,五篇诗为成王所作,其分布很有规律,显然是有意编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