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城市化与现代性为社会视角,运用大量原始数据,对民国汉口人口结构中的基础性内容如人口籍贯、年龄构成、性别比例、职业构成、教育水平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量化考察与实证性研究,得出结论:民国汉口人口结构不太合理甚至有些畸形。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民国汉口人口城市化与拉美"过度型城市化"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进入民国,因辞赋创作所依托的旧学体系被冲击,以及清代考校律赋的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结束,赋体彻底失去了现实创作的需求,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学标本。因此民国时期对赋体的研究,既是文学的研究,也必然地含有历史研究的要义。而民国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整体从漫长而封闭的封建状态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阶段,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也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治学思维与研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试从历史研究层面去探讨民国赋学与古典赋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一系列人口分布的测量指标,论文描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概况。在近代中国,人口大量涌到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显地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近年才停止。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影响人口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也在人口分布的改变中得到反映。一些政策与自然灾害也对人口分布有所影响,在近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带来了人口分布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远小于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的美国,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经有关专家组研究,中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又经预测,按现行中国人口政策,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中国人口控制喜忧参半,仍十分严峻,且任重而道远。因此,讨论了中国人口控制的成就和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吴中区档案馆所藏1947年至1948年"吴县田赋实征册",对于民国时期苏州地权问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资料证实,该地区地权较为分散,地权分配较为平均。如果结合清康熙年间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自清康熙至民国末年,苏州地区的地权分配状况一直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而清代至民国时期苏州人口增速快、人口密度高和永佃制的盛行,是导致地权分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创新的时期,社会转型、学术兴盛与方法创新是其显著表现。在影响 民国学术的诸种方法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民国学术领域异军突起,一 枝独秀,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中国学术,并对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国水利纠纷研究是民国水利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水利纠纷问题,并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到21世纪初,民国水利纠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呈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水权问题和官民关系是民国水利纠纷问题研究的重点,对水利纠纷理论和地域的对比研究将是学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吴中区档案馆所藏1947年至1948年"吴县田赋实征册",对于民国时期苏州地权问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资料证实,该地区地权较为分散,地权分配较为平均.如果结合清康熙年间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自清康熙至民国末年,苏州地区的地权分配状况一直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而清代至民国时期苏州人口增速快、人口密度高和永佃制的盛行,是导致地权分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的频繁互动,是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考察许多近代文化现象的社会基础.以民国时期的报纸为中心,其与现代学院的互动方式主要表现为:文人论政、学者办刊和大众传媒上的学术活动三种方式.这些互动形式的形成,在报纸方面是出于公信力建设的需要,在现代学院方面则是民国知识分子为实现未尽政治理想的必然途径.民国传媒与现代学院的互动推动了近代“公共领域”的建设,但学院派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属性的麻木也使这种互动成为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变革的百多年历史中 ,科学教育作为变革的需要 ,参与并促进了这种变革 ,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给当代教育以重要启示。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地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从《朔方备乘》看何秋涛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涛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者 ,其代表作《朔方备乘》有着明确的撰述原因和意旨 ,该书集中表达了他的史地学思想 ,体现了求实致用的治学风格 ,在近代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断,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发表大量学术论著,为中国辉煌而久远的科技发展史正名;李约瑟亦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大讨论,并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作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编纂强有力的支持者,竺可桢有目的地为李约瑟搜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籍资料,并通过中国科学院给予其人力、财力资助。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计划实际上也诱发了竺可桢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就二十八宿起源地点与创立时期的学术争论,竺可桢坚持中国起源说,李约瑟则依违于巴比伦起源说与双方独立起源说之间。  相似文献   

18.
在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中,国家中央银行具有重要地位,其言论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构建中央银行的论述。不仅如此,孙中山还先后进行过三次筹建中央银行的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中央银行建设。孙中山关于中央银行的构想和实践,具有很多不同于当时欧美国家主流中央银行理论的独特之处,这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制度选择与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阐明了科学的发展动力,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女学思想和女权学说的输入,近代"兴女学"思想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经辛亥时期先进分子的大力宣传鼓动,至五四时期日渐成熟。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又曲折地反映着女子教育近代化脚步蹒跚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