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是和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它在重视功能的同时,也应使设计与社会、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工业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社会-环境”和谐,据此,今后工业设计将出现四大趋势:(1)单纯化的设计(2)仿生学设计(3)绿色设计(4)个性化设计。这种趋势也说明了设计必须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秦汉社会史研究主要涉及阶级、阶层,家庭、宗族,农民起义,社会人口,社会流民,灾荒与赈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婚丧礼俗,宫观陵寝建筑,以及妇女、老人,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对于豪强、士人、门阀、家庭等方面的研讨尤为热烈,成果亦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由于台湾整个社会被“泛蓝”与“泛绿”所切割,被统独斗争的阴影所覆盖,诗坛的“大中国诗观”与彻底本土化的路线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影响和分散了诗论家研究的精力,再加上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的背景,这使台湾有经典意义的诗学专著和诗评流派的诞生增加了重重困难,由此距出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理论大师的时代仍然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4.
在战后不同时期,美国消费调控的目标明显不同。本文对80年代以来美国消费调控目标的新变化、主要内容及消费调控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消费调控的首要目标是抑制消费需求,刺激供给。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动因李斌本世纪80年代又一次掀起的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热潮[1]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它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映,它也与各国中小学教育内部的现实状况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外部动因80年代以来,各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运用美学、文化学等多种方法对宋诗的特征与地位有了新的把握和评价,对作家的研究则进行了包括文献整理和作品评论、综合研究在内的全方位的探讨,围绕宋诗流派、分期等专题所进行的研究更为深入,有关宋诗史的撰述也有一定的进展,《全宋诗》的编纂与出版为今后的宋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说来,20多年来的宋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有待学界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正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8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逐步走向大众的发展趋势,认为大众传媒既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又要为特定的政治经济系统服务,一身二任,不可偏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深化改革,健康发展,但困难尚多,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陈三立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发轫阶段、发展阶段、深入阶级。学术界在陈三立的诗歌艺术、文学理论、文化观、文学地位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然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刘过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察,以期勾勒出刘过研究的动态走向及学界研究热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布朗族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从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文学艺术等6个方面,重点作了学术性评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 ,学术界对近代湖南经济史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上侵略湖南的过程、方式和危害进行了剖析 ;二是对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了探讨 ;三是对工矿业的特点、工业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四是对商品市场进行了总体研究 ,对商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个案分析 ;五是对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研究 ;六是对近代湖南经济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七是对财经政策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在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文学对人的思考,呈现出由群体向个体,由理性向感性,由人的外部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步步深入的趋势。本文仅从文学中的性意识这一角度,对这一趋势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 2 0年来 ,古音学史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其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 ,对整个古音学史的论述更加全面系统 ;另一方面 ,产生了一大批对个别古音学家进行深入探讨的专门性论文 ,这些论文不仅关注顾炎武、段玉裁等著名古音学家 ,而且对一些在古音学上名不见经传的学者 (如蒋骥 )或颇有争议的学者 (如朱熹、杨慎 )也多有涉及。  相似文献   

14.
15.
80年代以来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十大趋势李斌进入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80年代中期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经济势力的激烈竞争,世界又一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虽然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文化历史背景迥异,但当今各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已呈下列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者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 198 0年~ 1999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数量、主题统计分析 ,定性述评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文明的重创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觉意义上的中国生态诗歌由萌芽、发展到迅速繁荣,逐渐形成了潜隐的乡土情结、浓郁的浪漫风韵和真切的现实关怀等独特的审美品质,彰显了诗歌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同时,文化因素内质审视的缺乏、重建和谐生态构想的浅表和创作内容的局限也是今后生态诗歌创作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词语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分两个时间段,从新义新用、新旧语词关联、动态研究、语言观、规范观等方面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端午节俗的研究成果丰硕。就端午起源而言,流行的主要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说、恶日说、夏至说和龙图腾祭祀说等;在端午仪式行为方面,侧重于对龙舟竞渡、食粽习俗的探析。在这里,思路的改变比问题本身的探讨更为重要。有许多学者在考察端午及其龙舟竞渡起源时,考虑到端午节俗内含的复杂要素,以"结构性探源"代替以往"纵向性探源"的思考模式,更有益于认识区域文化特色。事实上,无论是节俗本身,还是与之相关的历史探究、区域研究和文化意义阐释,都需要我们以新兴社会史的视角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