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丽君 《社会福利》2013,(12):35-36
如何拓宽救助管理工作面,加强源头管理。实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全覆盖成了基层政府和民政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河南省汝阳县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方式,从基层救助组织、基本救助设施和基础教助管理方式入手,构建救助管理网络,推进"基层救助组织网络化,基本救助设施标准化,基础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实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全覆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机制的转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救助管理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把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范畴,强化部门职责,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4,(8):27-28
构建"158"救助管理网络 构建救助管理网络是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南京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为此,从救助管理工作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城市三无人员的医疗救助状况表现出救助机构隐性排斥、救助水平偏低,保障力度偏弱、救助渠道单一和被救助人员的非正常心态等问题,社会工作者以对城市三无人员医疗救助的需求掌控、整合医疗救助资源和协调建立社会支持网等方面为突破口,积极介入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更好地缓解这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城市“三无人员”的医疗救助状况表现出救助机构隐性排斥、救助水平偏低,保障力度偏弱、救助渠道单一和被救助人员的非正常心态等问题,社会工作者以对城市三无人员医疗救助的需求掌控、整合医疗救助资源和协调建立社会支持网等方面为突破口,积极介入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更好地缓解这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04,(7):36-39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 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细则》)以来,流浪乞讨现象和救助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 在城市的繁华地带,乞讨人员明显增多。以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延续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我省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管理,各地救助管理站严格执行国务院391号令,关爱性的救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4,(4):32-34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施行。为切实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救助集锦     
《社会福利》2004,(10):54-55
杭州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推出新举措 一是出台《杭州市救助管理工作意见》,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各部门的职责。二是开展"市民义务劝导"活动。由民政等部门面向社会招募组织热心市民,建立义务劝导队,辅助配合七支小分队,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义务劝导。向流浪乞讨人员分发救助服务卡,进行面对面的告知、劝离,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三是设置救助引导牌。安装了印有救助条件、救助管理机构地址及求助电话的救助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相关链接     
《社会福利》2003,(8):32-35
2003年8月1日,伴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民政部发布的与之相配套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原有的883个“收容遣送站”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6,(8):26-26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市的救助管理工作从无到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力保障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维护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3年8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全市累计救助31300人次,帮助30148人次受助人员返家。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施行6个月以来,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858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救助管理站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在丰富救助工作内涵方面,他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4,(10):46-47
自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新型关爱性救助制度以来,全国共有经改制转换和新建的救助机构909个,其中由地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管理的有369个,由县级民政部门管理的有540个。各地救助管理站规模大小不一,功能繁简不同,这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设施基础。出乎预料,实施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制度以来,受助人员并未蜂拥而至救助管理站,相反有的救助管理站出现了无人上门求助的反常现象。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如何建设救助管理站问题予以深思。  相似文献   

16.
一是改变救助方式,由过去的"走进来"改为"走出来"。以前的救助都是坐在"家里"等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进站里进行救助,现在该市救助站全体人员进行分工,由站内负责同志分组带队走上街头进行救助。目前,在市区火车站、汽车站、白衣庵等流浪人员汇聚较多的地方设立了临时救助点,实行白天全天候值班,专人接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二是开展流动查询,加大志愿者服务。从社会上招募数十  相似文献   

17.
所谓社会救助人本模式,即将人本主义引入救助管理工作,所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模式——人本救助模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因包括家庭功能失调、城乡社会流动等外在宏观因素,而流浪乞讨是他们对于外在不利社会因素的一种积极反应,因此,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在街头应对外在的不利因素,并创造机会助其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佘福 《社会福利》2013,(1):53-53
首先,在市、区县各救助管理机构设立流浪露宿人员临时避寒场所,为受助人员提供服务,也可设立社区临时避寒点,方便流浪露宿人员就近避寒。其次,迅速启动公安、民政(慈善救助服务社)、  相似文献   

19.
时讯快递     
《社会福利》2013,(2):59-62
全国10个救助管理机构:倡议做好严寒天气及春节期间救助工作2013年2月5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等10个救助管理机构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救助管理站及广大同仁坚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继续做好严寒天气及春节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节、过冬;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通过宣传春节期间救助服务、设立"救助站开放日"等方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科学发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对需要帮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了有效救助,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