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用地需求预测方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目标的关键。选取在形态上呈相对聚集、面状分布的城乡建设用地为预测对象,将Gray—Markov模型引入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中来,并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预测模型对比,Gray—Markov模型模拟和预测精度更高,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理论的西安土地利用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并做好预测,有利于了解土地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更趋于合理。依据1998—2006年西安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西安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得到人口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2009—2011年土地利用进行了预测,得到耕地林地将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将迅速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0引言建设用地量预测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规划区建设用地的历史情况,以及未来社会对建设用地的客观需求,对某区域的各项建设的用地总规模在规划期内的变化进行测算,目的是弄清楚用地的变化机制,切实为保护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的评价及决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文章把能值理论与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二者紧密结合,并对现阶段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土壤能值的损失未计入能值分析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以杭州市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四个方案进行了能值产出/投入、能值密度、土地环境负载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评价.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四个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均为BP网络模型方案.文章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物流配送需求量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需求量预测是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制定物流规划和建设物流基地的决策依据.文章将灰色理论和离散状态的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用灰色马尔可夫链对物流配送需求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灰色数据系列首先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然后利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预报方法对其预测值进行二次拟合,预测精度明显高于GM(1,1)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6.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在耕地需求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将灰色关联度模型应用于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定量分析,并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法对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灰色关联度模型能够较好地选出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耕地需求量定量预测可行,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协同论,探讨开发区土地系统集约利用的协同机制,测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并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建设用地供需基本平衡,但是可供开发的潜力较低。在今后开发区扩展过程中,通过构建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研究合理评价方法、提高用地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土地供后监管等是确保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流转方面特别强调,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本文作者在对成都、攀枝花、南充、绵阳和德阳等市农村土地流转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概述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的安排和部署,包头市近年来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和土地供应的矛盾。按照"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目标,主要从土地审批、供应、利用、监管和存量土地内涵挖潜等方面上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项目用地,不予批准;二是投资规模不足、容积率等指标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用地,不予批准;三是工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黎 《统计与决策》2006,(12):127-129
物流需求预测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物流规划和建设物流基地的决策依据,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务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对物流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物流需求指标选取的基础上,采用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方法、加权组合模型对湖北物流需求进行预测.使最终的预测结果收敛于一个较窄的区间内,这种预测模型较完全反映物流需求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新洲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环境质量状况识别出新州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内容,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与非重点,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动态性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与非重点,建立了新洲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了多级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2.
吴淑萍  杨赞 《统计与决策》2016,(22):136-140
文章选取北京市非工业用地挂牌出让的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对土地限价出让行为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市“土地上限价格”政策反向推高了土地价格;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市国土部门以合理溢价而非合理地价为依据设定土地挂牌“上限价格”,并在控制溢价的同时抬高土地挂牌起始价,致使“土地上限价格”仅实现了“限溢价”而非“限地价”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江苏省全社会电力需求量的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到主成分后,根据数据自身的特点,分别选择了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和生长模型,将主成分与全社会用电量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江苏省2006-2010年的全社会电力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如何确保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文在对“十一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十二五”经济发展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划目标,预测了2015年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利用投入产出列模型,预测了各经济行业的总产出,并根据产值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预测了2015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出了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划目标的六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需求系统模型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石油需求系统模型,然后利用GM(1.1)灰色模型对部分因素进行预测,再将灰色系统模型的预测值导入模型.从而对2008~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和石油需求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以年均1.51%的速度增长,2020年战略石油储备完成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5%.我国石油总消费量将2.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5.28亿吨.通过政策模拟,预测了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下我国的石油需求量,结果表明,经济的发展速度对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地票交易制度通过农村多余建设用地的复垦,形成地票,进入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城市近郊通过征地的方式落地,巧妙地避开了近郊土地不能直接入市的法律问题。在保护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在远郊农村和城镇之间空间的优化配置,在制度的框架内解决了当前土地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詹静 《青海统计》2009,(6):32-34
如何保障海北州土地资源现状以及重点工程项目的土地供应等情况,本人深入各县主要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一、海北州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海北州可利用的土地贫瘠,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特别是近几年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使土地供应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的数据特征和使用情况,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预测方法.建立在概率统计上的系列预测方法往往对样本的需求量大并对概率分布的形式有所要求,而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方法可以对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利用绩效低下的根本原由在于,划拨用地的“无偿性、无期性和无流动性”。划拨用地的“三无”使得用地者产生“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长期占用无成本;交出去又无收益”的用地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