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莺莺传》中所体现出的宋人对唐传奇名篇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宋代的众多小说类书、选集对保存唐代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人对传奇作者、本事、创作动机等方面的考据较有参考价值;宋人对唐传奇名篇多有题咏,对其审美和情感意蕴有所阐发,更大量采用其中典故,促进了传奇名篇的广泛流传;宋人的文言小说创作,常常去模仿唐传奇的名篇佳作,白话小说和戏曲也从中取材。  相似文献   

2.
"黄粱梦"最早的故事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中,至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焦湖庙祝》,形成了黄粱梦故事的基本框架。其成形以唐沈既济的《枕中记》为标志。及至宋末,黄粱梦故事的两大亚型:吕洞宾度卢生和钟离权度吕洞宾的黄粱梦逐渐形成。后黄粱梦故事转入民间,形成了民间的黄粱梦《睡公卢英》。在流传过程中,文人与民间构成了黄粱梦故事演变的两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4.
我们通常把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称为"士人"或者"士大夫",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细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阶层的职业、身份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职业的角度看,这个阶层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三种,一是以读书为主的书生,二是因读书优异而做官者,三是做官不成从事与知识有关的职业者(医生、教师、算命先生之类)。从身份的角度看,则同样可能有三种,一是钻研典坟的学者(经史子集之研究与撰著者),二是政治家(以社会管理为己任),三是文人(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者)。这些身份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冲突,而这种冲突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日本狐妖玉藻前的故事是受到中国狐妖妲己故事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但是,若单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狐妖玉藻前的故事在十四世纪就已经被创作,且此时提到玉藻前原是狐妖褒姒,直到十七世纪玉藻前与妲己才同时出现在故事中。分析玉藻前故事的人物和情节、梳理故事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事实上,狐妖妲己的故事确实直接引发了玉藻前故事的创作,但这种引发却是经历了两个阶段才最终完成的,且在前两个阶段中妲己和玉藻前并没有被直接关联起来。此外,狐妖妲己故事在日本的接受和改编,导致了狐妖褒姒故事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网络类型小说是特定文学消费时代和网络文化发展的产物,从读者接受角度审视,网络类型小说注意迎合阅读者审美经验的变化,关注读者感官的享受,满足读者对情节离奇化的追求,表现出消费文化集体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世的主要美学思潮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几个主要的天才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很多理论思潮和美学派别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别是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现代诠释学理论和英迦登的现象学理论对接受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接受美学由时作者、作品的研究走向对读者研究的坚定道路,也彰显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色是一种读者美学.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替代式复仇是豫让行刺赵襄予故事的核心构成,属"接触巫术".豫让不等同于一般的刺客,而因古代"士不遇"文化形态及其多种机制,使其逐渐在接受过程中,成为刺客形象的一个典范,母题意义变得突出,成为一种带有非凡美学意义的"情境单位",从而"为主复仇"这一"意识母题"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念也汇入其中,与侠义刺客的人物性格、楷模意义结合起来.尽管宋代后豫让屡受非议,但其复仇故事提示了后世叙事文学、包括相当一部分史传复仇载录的方式,以及作者对故事描述所可能引起重视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文人手中的传承,主 要经历了由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三个阶 段。在这一传承过程中,由于加工者的身份、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及所采用的创作形式的不 同,使崔张故事有了几种不同的“讲法”,有了不同的接受群体。就是在这个不断的继承、 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崔张故事的情节才得到进一步完善,其审美意义也一步步得到升 华。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人聚会时对诗歌进行的批评鉴赏是一种对话体文艺批评,它已经注意到读者阐释和接受对于作品的重要性.集会诗歌批评较多涉及以下范畴:(1)本朝文学发展局面.(2)批评、总结前朝诗歌.(3)将去俗崇雅作为一个普遍的诗美原则加以提倡和阐释.四、北宋中后期,批评重心转向具体的作诗技巧.北宋文人群体间的批评对话显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和细致,并且始终伴随着对建立宋诗典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2-87
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和各语种文学之间的交流史清晰地显示出,对于同一文学的接受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一现象,在中国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特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纵观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对于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史,不难看出这种接受主要显示为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三种不同的思路与取向。系统梳理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深入考察这三种模式,对于我们总结接受外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先霈 《云梦学刊》2007,28(2):22-24
学术大师们无言的示范,指引我注重理论批评联系实际。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立学术研究的时代意识和时代感觉,做学术研究的人,要随时明白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学术时代,这个时代要解决的核心的学科问题是什么。同时,作为教师,我在教材编撰和教学研究上投入了颇多精力。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有六年,她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文化观的差异对她创作中的主题、语言实验、心理分析等无力面对、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4.
15.
何新所 《中州学刊》2012,(1):181-183
王庆澜的《和长吉诗》是现存唯一的对于李贺诗歌进行全部唱和的作品。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的作品,以其瑰奇的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历代读者的广泛喜爱,拟长吉体、和长吉诗,代不乏人,构成了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层面。关于李贺诗歌接受史方面的研究,专著、论文已经很多,论述可谓详尽。馆藏王庆澜文集更正了以前研究中对其生平及著述的错误记载,论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自跋》的理论价值并阐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在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价值,极具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勤滨 《理论界》2008,(12):138-140
胡适、沈从文和苏雪林虽然同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他们又分别属于不同主体类型的接受者:一般型、创作型和研究型。文章通过胡适、沈从文和苏雪林对周作人的不同方面的接受表现他们不同的的阅读视域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7.
《杜子春》是唐代小说中"离奇怪诞"类型里比较特出的一篇,它既秉承了本土的"志怪"传统,也融合了异域文学的繁缛夸诞,为小说美学树立了新的表现风格。这篇小说来源于古印度传说,再度变形为明代通俗小说《杜子春三入长安》之后,在小说内涵的发展方面,体现了由出世追求到世俗认同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19.
20.
熊文莉 《理论界》2005,(9):186-187
二十世纪初叶,英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由于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集体“期待视野”,雪莱及其作品在中国受到注目和广泛欢迎。本文主要考察了雪莱在二十世纪初叶其译介在当时中国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并力图从接受美学角度,追究这位英国诗人在当时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