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1,31(3):47-51
在有关底层文学的讨论中,"当下"一词所强调的是底层文学的"发生学"及作品的写作时间,从而使备受争议的底层文学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限定;"苦难"一词几乎成为了底层文学的主要标志,它不仅关涉底层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涉及底层文学的风格,即苦难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直面"一词则关系到底层文学的表述形式,即"怎么写",不少论者在使用该词时,特别强调"直面"同"现实"、"现实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似乎只有"现实主义"才能够做到"直面"现实",但在"怎么写"的命题中,从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中汲取营养固然重要,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也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既不要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也不要急于追寻其左翼文学精神资源。对底层文学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作家需要有清醒的身份分离意识,亦即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降,后现代作为一套价值模式,一种文化理念,正驱使作家创作价值观念的内省和转变以及文学价值的离弃。作家沉迷于本能欲望的抒写,身体遂成为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进入新世纪,文学创作在一些行家看来进入一种绝境并发生蜕变,但有一股暗流却引起学界的关注并给予审视,那就是文学默默转向令人痛心的底层生存角落的抒写。底层写作者笔下的人物饱含着生存的渴求与困顿,踽踽独行于人生艰难而又披满荆棘的求生道路上。一道凄凉的风景给底层求生者带来的是生存欲望的执著追求,生存的欲望话语进而成为新世纪底层文学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多维结构,包括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呈现出对应的态势,新世纪以来的西部回族作家始终将底层视域作为集体性的叙事视角,对西部乡土的现代性转换在感性、理性与反思层面进行着艺术言说,进而构建出西部底层文学的生存、欲望、政治、文化、诗意等叙事模态,在丰富底层文学叙事空间的同时,也昭示出现实主义传统在新世纪文学版图格局中,重拾纯文学话题历史惯性所遗落的现实性、介入性与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 ,重庆周边地区作家们以及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被抛入社会的底层 ,他们的目光与思索自然无法绕开苦难的生存现实 ,诚如巴金所说 :文学创作“也是在进行斗争” ,是“为着自己的生存在挣扎” ,正是这种“为着自已的生存在挣扎”的现实 ,造就了渝派文学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的饱含作家朴素而凝重的情感同时又闪射着作家求真理性光芒的生存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能否"为底层代言"一直使"底层文学"作家们陷入身份的尴尬与悖论当中。中产阶层的角色身份、与底层经验的隔膜以及"代言"的自我表述使底层创作一直受到质疑。但事实上,知识分子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为底层代言"是他们的历史使命,真正体现了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9.
底层文学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作家主动选择"代言人"的写作立场,以底层书写的方式呈现底层状态、凸显底层问题、探寻底层困境的解决方向,这既是当前底层写作群体的一种现实要求,也是知识分子、作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学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底层文学"也就随之兴盛起来。然而随着"底层文学"的发展,其中透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罗伟章的《大嫂谣》便是如此。作者直面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下底层民众艰苦生活的画卷,也揭露了造成底层苦难的真正原因来自于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1.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关注底层求生者,关注底层求生者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底层写作者抒写的一种范式,注重从心灵的探讨以期寻求人性的思考,在关注底层求生者生存境况的前提下更注重从心理去捕捉他们希望的追寻与失落。  相似文献   

12.
庐隐的《东京小品》是她构筑的“女性世界”中很特别的一个群体,洋溢着异国情调,展现了下层女性的生活,以其清新的笔调、深沉的感情,展现了一个知识女性跨越国界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夏衍等左翼同仁在"左联"的观念形态框架中"真实"书写底层经验,其文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进行的剧烈碰撞与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4.
残雪是新时期创作颇丰、影响较大的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她的小说以其“审丑”的艺术观念、“变形”的艺术手段,表达了作独特的潜意识生存感受——悲哀和痛苦,是对“革”题材最一般、最真实的艺术概括。其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坛上是一朵开不败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作家中,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是自成体系并溢出了主流意识形态框架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女性思想以"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为人本框架,特别强调"女性本位"的两性关系法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女性"生活之艺术"的审美追求.周作人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女性解放思想是颇具有前瞻性和现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胡秋原与左翼作家虽然都抵制“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等,但出发点不同。胡秋原反对“用一种中心意识,独裁文坛”,左翼则认为“向进步的方向勇敢迈进,作为解放斗争的武器”,才是文学现实存在的惟一正确形态。这样,双方实际上都同时成了对方的否定对象。胡秋原对左翼的批评更多是有的放矢,且不乏真知灼见。苏汶同样反对文学一味的政治工具化,主张创作自由,一些见解还更具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网络推手由最初的存自然现象已经逐渐演变成一支雇佣水军的专业的企业,一些所谓的"网络营销推广"公司恶意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靠非正规渠道打造"草根明星"谋求商业利润。本研究剖析网络推手的特点,试从推手根源、舆论导向、整合资源、法律环境等几个方面阐述诚信网络公关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华文文学教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部分,因为内地学生对华文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缺乏了解。所以,对以下三个成为热点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十分必要:首先是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认定;其次是金庸、琼瑶、三毛这三位台港作家走红大陆所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再次是被称为"龙卷风"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其深刻的思考、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