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人岑参,在唐代诗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人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大搞“古为帮用”,岑参也被归入“法家诗人”的行列。说岑参是“法家诗人”,没有任何佐证,不值一驳。本文只打算从正面论述岑参的创作,恢复他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吴兆骞是一位不多见的以描写东北边疆而著称的边塞诗人,为我们研究清初东北的山川地理、民族风俗及抗俄斗争提供了一些资料,他应在东北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3.
马真明 《兰州学刊》2011,(5):207-209
临洮在唐代具有突出的边防意义,唐朝诗人或以其实际经历,或以其想象中的临洮为意象,表达其边塞情怀。"临洮"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或是具体指陈"临洮",或是以"临洮"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与吐蕃接壤的边地。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边地风物之于唐朝诗人的特殊感情,反映出诗人对安定"临洮"对于安定西北、乃至安定大唐的重要意义。文章将通过对唐诗中"临洮"意象的分析,解读唐代的边疆政治走向以及诗人复杂的边塞情怀。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3,(5):99-105
唐代是一个反战的自觉年代。唐代边塞诗人写作边塞诗,也自觉地创作不少边塞反战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从反战的角度进入审美世界,直面惨烈的鲜血,直面惨烈的死伤,直面军人的边愁,直面军人的苦累,以艺术的手段控诉战争的罪恶,对军队内的腐败给予揭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予批判。边塞诗人创造出的边塞反战诗有品格、有品位、有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7.
李颀是盛唐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本文从李颀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他的边塞诗创作以及探索了他的边塞诗创作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8.
陈晓红 《兰州学刊》2008,(7):178-181
通过考察唐代和唐以来与岑参及其诗相关的文献资料,论证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而是在唐以后随着时代的推进,读者及研究者对岑诗认识的深化,才最终确立了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边塞”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鲍照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全面而广泛。盛唐边塞诗派承继了鲍照边塞诗的主题、题材、诗题及诗体,对鲍照所开创的写作典范都有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以高适、岑参为中心的边塞诗人,几乎都受到过鲍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意境雄奇 ,色彩鲜明 ,除了能满足人们娱乐及感情宣泄方面的需要外 ,诗中的客观描写、主观表达还具有传播的意义。即诗人以诗歌为媒介 ,将塞外风光、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中原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 ,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同时也具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3,23(2):116-120
唐代边塞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汉代及汉代军事英雄,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说明其本质,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浓郁的汉代情结,是他们对泱泱大汉精神的深情呼唤。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字容若,出身于满族正黄旗贵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词的中兴时期的清代,他是数以千计词家中的佼佼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容若的一生(1654——1685)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有诗词约700首,而边塞诗词竟占全部诗词的12%左右。边塞诗古已有之,而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则是唐代的事。在唐代边塞诗派中则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前者创作边塞诗约40余首,后者有50多首。纳兰的边塞诗词竟与他们两位边塞诗的总和相去无几。这对身居十年侍卫之职、久处宫廷的内廷官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件罕事。通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词,不仅在数量上给人以可与前人争上下的深刻印象,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诗词的风格等方面,也给人留下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李炳海我国唐代形成了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产生虽在唐代.但其存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就有数量可观的这类作品。在探讨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时,一般都注重共时性的研究,从大唐...  相似文献   

15.
桃意象频繁出现于清代西域诗歌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的诗人,他们可以描绘同一个客观物象,可以共同创造相同或相类似的象征性意象。然而,他们各自创造的这个意象,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且,他们所描绘的相同的客观物象,却都是独特新颖的,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人借助于桃花旺盛的生命力融和西域春意之暖,展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桃意象承载了诗人由中原至边塞的豪情壮志;桃源典故意味深长,又寄予了诗人对边塞的独特感受和浓郁的思乡之情。诗人将自身复杂的思想感情灌注于桃意象之中,故而该意象成为诗人表现个人复杂情感的重要载体,寄托了诗人各种复杂的感情和心境,桃意象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些诗人真实的心境。  相似文献   

16.
以边塞征战之事为题,并非盛唐诗人的首创。早在汉代乃至更早,就已有了《出塞》、《入塞》等横吹曲。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从军征戍等名目为诗题者亦代不乏人。但这些诗篇或题意分离,或内容贫乏,甚至陈陈相因地仿制、模拟,未能集中反映征战生活和边塞风貌。它们零星地散见于诗歌史上,并不足以构成一种专门的类型。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诗人们在时代精神的鼓荡与感召下,对戎马弓刀有了切身的真实感受,或借乐府  相似文献   

17.
论初唐边塞诗的郁愤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诗经》、《楚辞》中,边塞诗就已出现。只是篇数太少,不大被人注意。汉魏迄隋,渐有增加,出现了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和鲍照、卢思道、薛道衡等以边塞诗见长的诗人。但整个说来,边塞内容仍不过是众多的诗歌题材中普通的一种,还不足以引起世人的重视。 逮至初唐,边塞诗的创作明显地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作者甚多,其中较重要的计有李世民、虞世南、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张九龄、崔湜、杜审言、崔融、乔知之、刘希夷、张  相似文献   

18.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首长达万言的纪行诗,也是一首描写从灌县到松潘茶马古道上边地民族风情、边塞风物、自然景观的鸿篇巨制。它的内容题材堪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后的边塞长诗。从边塞诗的构成要件如诗人董湘琴其人、文人入幕传统、平定边民暴乱历史,都可追溯到边塞诗的踪影。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辈出,如群星璀灿,王维就是这群星中的卓然大家。顾起经云:“玄(宗)、肃(宗)以下诗人,其数十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为最。其为诗也,上薄骚雅,下括汉魏,博综群籍,渔猪百氏。”《许彦周诗话》也称:“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这个说法是符合王维在盛唐诗坛上的实际声誉地位的。王维早期,游两京,历中原,使凉州,写了不少歌颂戍边将士,反映边塞生活的诗。这些诗思想积极,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艺术上也颇具特色,是王维诗中的精粹。比起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数量虽少,成就却比较高。可是,因为王维生平活动的资料少,专门研究他边塞生活和边塞诗的文章至今未见。本文试图对他的边塞诗作一具体分析。这对全面评价王维的诗歌成就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隋代边塞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虞世基、杨广等诗人作品的分析,论述了隋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以及边塞诗所具有的内容、风格方面的特征,探讨隋代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