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当前,加强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扩大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赋予平等的选举权、建立宪法司法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弱势群体未来出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因社会转型而变成弱势的人群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曾做出了不少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但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完善法律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主要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住房保障制度。分析和借鉴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一要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二要切实明确中央、省及市县各级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动态调节机制;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弱势群体予以保护的看法,本文对弱势群体的概念作出了界定,从法理角度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理论现状令人堪忧。应通过建立政府调控机制、法律法规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市场社会参与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等制度手段,构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使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论证了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保护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界定弱势群体福利照顾模式的基础上,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弱势群体福利照顾的四大特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基础;社区照顾是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依托;非营利组织是弱势群体福利照顾的主力;自助取向成为弱势群体福利供给的目标。与其相对比,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福利照顾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服务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刚刚起步,自助取向尚不明显,笔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兵  赵迎 《天府新论》2007,(Z1):151-152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存在以下几个缺陷:失业保险法规权威性差、覆盖面窄;法律救济方式上,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我国未来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应当提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层次,树立法律的权威性;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机制.本文先从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与法律保障机制的关联性理论入手,进而分析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延龄  余磊 《兰州学刊》2005,(2):153-154,152
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举证期限制度.我国现阶段,多数当事人属于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诉讼知识和经验,又没有经济能力聘请律师,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诉讼证据.因此,往往发生有理打不赢官司的尴尬现象,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新的证据规则之下,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就成为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窗口,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能不在法律中得到反映。本文对一些先秦法律用语进行考察,发现在中华法系起源时期有以下文化特征:鲜明的等级法思想、耻辱性刑罚特征、家族本位的宗法制思想、刑德合一的怀柔政策。这些特质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君主专制的社会特征紧密相关,与处处追求平衡和谐的中庸思想密切相联,同时又和崇尚礼教文化的民族心理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在活跃农村地区金融竞争环境、扩大农村产业投资主体范围及降低主体准入门槛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村镇银行在我国建立已六年之久,然而其发展历程却并不平坦,遇到了很多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需依据村镇银行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的制度设计经验,通过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法律制度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为了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国目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关注还不够,尽管政府及有关媒体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所采取的措施远远跟不上中小企业的发展。基于此种原因,有必要探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经验,借鉴它们的做法,以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完善的融资体系,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施教育救济是有效帮助农村弱势群体的手段之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规模大,构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及在经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完善对农村教师的相关制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完善保护农村女性受教育的制度;让外来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贫困学生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关爱贫困学生教育救助机制;把精神、心理救助作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的重要环节等。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义在西方法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英国世俗法律为例,基督教的平等观是其人权理念的基石;基督教原罪说使得其法律至上理念成为可能与现实;教会法与世俗法长期并存与互相争斗的事实催生了其宪政的分权理念;早期教会法重视程序的思想对彰显程序的法律原则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在监管体制、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处置问题银行、外资银行监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促使监管模式向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方向发展;加快银行现场检查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科学的银行非现场监管体系;从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制定银行并购法律、问题银行接管以及银行破产等方面完善处置问题银行的法律对策;逐步建立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为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提供科学、完整、权威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建宇 《中州学刊》2006,1(5):82-86
我国应构建完善的欠薪保障法律制度,以遏制企业或雇主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具体应确立工资的“第一优先受偿权”地位,建立统一的欠薪保障基金法律制度,强化工会组织在欠薪保障方面的维权职能,并完善与欠薪保障相关的法律责任制度、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行政执法机制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稳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任何政府必须面对而又必须加以调控的问题。而令人惊诧的是,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引起社会震荡的人群之一却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群体中较为脆弱的群体,处于社会结构中的薄弱地带,当压力负荷累积到相当程度,社会风险将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弱势群体的保障残缺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政府的保障责任应当首当其冲,如此才能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独立董事拥有的专业知识、付出的时间精力、获取的信息和收取的费用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独立董事行使职权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帮助独立董事在现有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更多的信息、承担较小的风险,同时有效行使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