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风的诗论     
1937年7月,胡风在上海自费编印《七月》旬刊,同年7月移至武汉,改为半月刊.作为一个诗人,胡风在《七月》的编辑工作中,对于及时地反映抗日的现实生活、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格外注意,常把它们编排在刊物的首篇.此外,他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青年诗人,注意在《七月》上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因而在《七月》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们之中有艾青、田间、阿垅、鲁藜、邹荻帆、绿原等诗人.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抗战的现实生活,抒发了人民大众高涨的抗战热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和  相似文献   

2.
发掘文学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从生态视角来看,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堪称生态文学的典范.他们诗作中既充满了崇尚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谦卑、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又饱含着向往理想境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8,(5):109-113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来自师传。西南联大文学教授的主体是欧美留学生,他们接受过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有的外国教授本身就是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他们通过教学、创作、译介、批评等课内外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主义文学方法和经验,培育出一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从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4.
陈友康 《学术探索》2009,(5):123-130
诗词唱酬是传统汉语诗歌写作中富于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方式,它随着中国文化的东渐在日本被接纳。日本诗人与中国诗人的唱酬凸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对相关诗人的崇仰,也使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促进了日本汉诗发展。同时,两国诗人的唱酬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了重要桥梁,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学互相影响的范例。中日诗人之间的唱酬在晚清达到高潮,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收获作品多,成为中日文学交流史乃至汉语诗歌史上的绝响。东方文化被冲击并趋于式微的焦虑、维护东方文化命脉的祈愿等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重要问题在此时期两国文人的交往和唱酬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5.
生死问题是文学上的一大母题.关于生死问题,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应该是最早的自觉体验的人群.他们是诗人,也是"思人".悼亡,就是活着的人对死的思考,并随着人生的体验又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潘岳的<悼亡诗>开启了后来有关悼亡题材的诗歌创作.元稹的<遣悲怀>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初露端倪.真正将文学中的生死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是苏轼.诗词中对生死的忧患至清代的纳兰性德达到顶峰,其词具有批判性的哲学思考.他们的悼亡诗词具有文学中生死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6.
吴献举 《兰州学刊》2008,(12):177-179
在盛唐以后唐代诗人进入幕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幕府是他们进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诗人入幕促进了地方人员的流动性,加上唐人喜游历的风气,入幕诗人在入幕与佐幕过程中构成了遍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三个爱诗的青年学子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分别从四川、山东、上海来到了北京大学,来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祥地。他们以诗会友,在这幽深、静谧的汉花园中边攻读边苦吟,互相切磋,留下了诗的柔韧与精练。1934年,热心的卞之琳辑录了三位诗友的部分诗作,编定了《汉园集》(1936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继文学研究会诗人群的《雪朝》、湖畔诗社四诗人的《湖畔》、《春的歌集》以及“新月诗派”诗人的《新月诗选》之后,又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创作时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其文学经典意识的重要体现。唐代诗人的创新驱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立言不朽的文化传统,二是唐人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三是时代的变革、文学发展的需要。唐人在面临前代文学经典"影响的焦虑"时,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没有陷入复古与模拟的老路,他们一方面摆出与前人竞争的态势,克服焦虑,同时又勇于创新,且在创新时没有与传统决绝,懂得吸收前代文学创作中的精华,从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诗歌典范。  相似文献   

9.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象征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第一个影响深远的国际性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象征主义,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它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它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这派诗人认为,只有凭“直觉”,即一些非理性的神秘的内心体验,才能认识真理,欣赏并创造美.他们很多是苦吟诗人,刻意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但常常走进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死胡同.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一首有名的诗《对应》,后来成为象征主义的宗旨.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正  相似文献   

11.
蒋芝芸 《学术论坛》2012,35(11):202-205
在中国现代文学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学名家的文学活动构成了一幅出色的风景,沈从文和老舍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活动具有着明显的思想启蒙特征。他们以启蒙者的精神姿态从事文学创作与报刊编辑,创编合一,是现代文学启蒙精神的承继者。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在思想启蒙精神照耀下共振与变奏。沈从文和老舍的文学活动又异中有同,异中之同源于双重心理归属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当代性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俄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就说过:"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今天,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提起,也不应被认为是一种偶然现象.前几年苏联《文学报》开展过什么是文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讨论,这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或许起了某些诱发作用.但我认为,我国文学界提出这个问题的社会背景是:(1)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使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3.
《徽州社会科学》2009,(3):51-51
本刊讯:这是诗人继《手上的水果清香》推出的第二本作品集,主要集中刊发了诗人在微州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黄山、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这些古老而美丽的山川景色构成了灿烂的徽州文化的一部分。青年诗人一度试图用诗歌准确的描述出这些人间奇珍。也体现了诗人热爱徽州、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朝鲜的李朝时期,中朝两国的诗歌文学交流十分频繁,相互间的影响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深层次、相互融合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朝鲜优秀诗人的诗作反馈到中国诗坛,其代表性诗人有许筠、金尚宪、洪太容、实学派“四家诗人“;二是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文坛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诗人王维、唐宋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清代拟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中朝诗歌文学的影响关系中,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诗人。作为诗人,他出现于1905年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间,成长于新与旧交替的时代。他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诗歌,是苏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诗歌创作在无产阶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雅可夫斯基、别德内依、布柳索夫、勃洛克、叶赛宁、魏列萨耶夫、丘柯夫斯基以及在十月革命风暴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工人、士兵诗歌作者,他们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是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同一个文学流派的诗人,他们都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非凡的创造力。然而,除了这些公认的共同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作在主题、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反映他们个性特点的不同之处使得他们在英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更加卓而不群:  相似文献   

17.
咸立强 《天府新论》2005,3(3):115-119,127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向来是争议纷纭的文学群体,郭沫若、周全平等皆不同时期的同人皆以文坛现壮的破坏者自居,异端、流浪不仅是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更是他们自觉的选择,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恶魔诗人的呼唤一脉相承.作为斗争策略和文学话语表达形式,异端、流浪与新流氓主义已经成为探索创造社这一文学团体无法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诗潮。加入这个探索的诗潮中的,主要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年轻的诗作者,也包括象舒停、江河、杨炼、顾城等这一代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和部分老诗人、中年诗人。老中青诗人共同进行着新诗的多方向的探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诗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三代”诗人。梁小斌、工小龙、廖亦武、宋渠、宋炜、石光华、黎正光、于坚、尚仲敏、翟永明、车前子、阿吾、非默、欧阳江河、老本、岛子……他们不但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文学从噩梦中苏醒以后,新诗也在寻求历史情思和迎接时代挑战之中得以复兴,中国当代诗坛上目前已呈现了创作竞相“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涌现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校园诗人,他们使灿烂的星空,诗意葱茏绚丽多彩。他们的作品有的朝气蓬勃、格调明朗、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上海文学》不仅刊载小说创作,也发表文学理论和作品评论,为当代作家和评论家提供文学实践的园地,同时依靠其选择机制对小说的发生与演进施以直接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最原生态的样貌,而且还以其现实的精神参与到了这一历史的生成之中,并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新时期《上海文学》为当代文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作者,并通过策划"读者中来""读者评论""编者的话"等栏目,在坚守严肃文学立场的同时凝聚了自己的作者群,依靠他们,《上海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新时期《上海文学》无论是对旧文学观念的批判,还是对新文学观念的提倡,都没有脱离具体的对象,表现出了非常及物的精神品格。这一精神品格已经转化成最重要的文献史料,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所依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