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巧妙设置文本的叙述者,通过对处于中介地位的叙述者与其它叙述主体诸要素间复杂关系的控制,形成文本内部、外部的多重对话,成功营造了小说的主题与哲思,突破了传统的讲故事形式,传递了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狂人日记》的时空结构,特别是与文学时空有关的因素,探讨它们所生成的意义.其次考察时空结构怎样与作品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以阐明它们在生成意义上怎样参与和介入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何乃英译)提供的资料,鲁迅在写作《摩罗诗力说》之前,已有拜伦《该隐》的日文译本。这样,我们要知道鲁迅是否读过《该隐》,只要考究一下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原材料(木村的《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及其《<海盗>序》《关于<海盗>》)的取舍和增补情况,就可以有一些把握了。除鲁迅读过的《海盗》之外,《摩罗诗力说》对拜伦作品的介绍基本上是选取木村的材料,至多增加一两句评语,然而对《该隐》的介绍则不然。表面上看,《摩罗诗力说》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在学习鲁迅作品英译的过程中,读到了《狂人日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我国外文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的英译本;另一种是上海北新书局一九四三年印行、林兰编的汉英对照本。“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之下,感到两种译本,无论理解或表达,在不少地方都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看来很值得研究一番。以下试就译文文体、原作语义理解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论,并以后者为重点,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译文文体问题王佐良教授在他所写:《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曾谈到“在文学语言中,不仅  相似文献   

7.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是一个老问题。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两篇《狂人日记》的异同。但无论是直接的论述、还是间接的生发,都似乎不能抓住异同的本质问题,而停留在外围的感性观照层次,致使前些年竟有人提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则纯粹是“剽窃了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此案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最后基本是用政治手段作结,理论上的探讨并未深入下去。笔者在这里旧事重提,绝非想重复前人的观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是一位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的作家。重视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是鲁迅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鲁迅认为,读者的审美需求影响着文艺创作,艺术接受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离不开接受主体——读者的参与和创造。它不仅影响作家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学创作演变的动力之一。在谈到《官  相似文献   

9.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形成融会之势。在融会中西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寓世界文明建设于中国建设,是近世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潮流。章太炎的文明批判与礼教批判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很大,归国后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对章太炎的学习。通由章太炎,鲁迅大量接触释、庄思想,这使得鲁迅得以实现转识成智并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所谓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即不通过条分缕析去说教,而是通过智慧领域的诗与寓言加以暗示,将道理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去启迪人,使人自悟,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作圣之功”。从章太炎与鲁迅的案例里可以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场冒失的、突然的运动,也并不是一场仅仅局限在中国的运动,它是一大批前代思想家对于世界文明作出总结反思之后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狂人日记》独特的艺术构思在于:作者舍弃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关怀,倾全力于刻画其疯狂心理,充分利用疯狂语言的跳跃性、神秘性、刺激性、多义性,以一系列的疯狂思维来表现连绵不断的理性思考,从而将一个疯子对现实世界的幻觉成功地转化为对现实和历史的控告,并对人们在罪恶传统中所受的污染与应负的罪责作了深沉的解剖。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五年,鲁迅以史家手笔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做了如下的概括: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的难读性入手,探索了阅读该文必须把握的三条线索狂性与理性共存;写实与象征同在;文言与白话并用.同时对社会文化传统给民众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及规律、对统治阶级或固守传统者打击、压制反传统者的方法与途径、对既用文言又用白话的原因与深层含义作了深入细致地阐述,聊以给想读该文又觉难解的读者提供一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野草>大量采用梦幻、暗示、讽喻等表现手法,想象奇崛高超,语言醇美隽永,诗意浓郁,声色兼备,使这部散文诗集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就文学的艺术性而言,诗情美、画意美、音乐美是<野草>语言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读者的感受(陌生化)入手,揭示两文的表面差异,从历史和民族角度看两篇作品的地位,最后从人物形象文化意义和作家角度分析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九八一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它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要忧愤深广。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共分二十段,是二十天的日记。各段的日期大多是不接连的,混乱的。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小书记(抄写员),过着穷苦的生活。他幻想部长的小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狂人日记》艺术上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陌生化(反常化)的艺术形式,扭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自动化(习惯化)的思维定势,使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开始在人们眼里变形、扭曲、解体,进而使人们体察和发现封建社会,封建文化血腥、残忍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谈到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篇《狂人日记》在当年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要举出四川著名学者吴虞发表在《新青年》六卷六号(1911.11)上的那篇著名文章《吃人与礼教》来说明。吴虞在文章里,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极表赞同,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进行具体的阐发、论证,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反动、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叙事学解析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序的忽视或误解。只有在细读序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文本的叙事结构,洞悉叙事者、叙事接受者、人物角色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言,是独白性的、只有两个时间系统。而实际上是具有多重对话关系和三个时间系统。并且"癫狂"、"眼光"等行动元对文本的叙事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