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补遗     
(以下“中东战纪本末”绩编、“中东战纪本末”第三编及“文学兴国策”三段资料介绍,原系“中东战纪本末”与“文学兴国策”中的三节,由于编者的疏忽,致未查出漏排,除郑重向作者及译者致歉外,谨补刊于下。)  相似文献   

2.
小序鲁迅先生说过,评价一个作家要知人论世。研究冯梦龙的生平和思想,对正确分析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可惜,这位俗文学大师,生前虽名扬天下,死后却长期淹没于世,生平活动极少资料,许多作品出版时间不详,留给研究者的是一个又一个谜.编年谱何其难也。作者遍阅冯氏全部著作,摘录、整理了他在各种场合提及自己生平的片言只语,加以考证、编排,作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参之以冯梦龙友人的言述,再联系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总算摸清了他生平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思想变化的总脉络。因不少原始材料鲜为人知,故文中引用较多,这对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典室,中国俗文学学会,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福建省文联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八日至十六日在福建省宁德、寿宁召开。到会代表对冯梦龙的生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冯梦龙,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隆武元年(或二年)即清顺治二至三年(1645—1646)。冯梦龙一生科场不利,直至崇祯三年(1630)才补贡。补贡后即出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升调福建寿宁知县,十一年解任。冯氏七十二岁前后曾去浙江苕溪、武林、石梁、天姥等处,后不久即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冯梦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5.
拙作《冯梦龙与侯慧卿——冯梦龙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一》中,详细分析了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相恋和分离的原因,以及此事对冯梦龙的影响,认为这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根据现有材料还可以证明,冯梦龙与侯慧卿分离并“遂绝青楼之好”后,不久又应湖北友人的邀请赴麻城讲学,由此开始了后半生创作的高峰期。因此,麻城之行,对冯梦龙一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不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对此,迄未引起学术界的应有注目。他的大量带有鲜明反封建色彩的思想、言论散见于其六十余种著作中。我们经过初步整理,试图论证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启蒙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晋人风度汉循良,七十年华齿力强,七子旧游思应阮,五君新咏削山王。”①冯梦龙自己亦以“东吴畸人”自居,这种异于普通封建文人的精神风貌来自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具有包含着新社会朦胧理想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字犹龙,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大师,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前周柱史”、“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可一主人”、“墨浪主人”等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大量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8.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琛、张增元编,1987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是书“冯梦龙”条征引方志史料有误,而编者于《序》中明言:对于“一些前人已知的曲家事绩,也有不同程度的填补,如冯梦龙、盛于斯等。”为免后之征引以讹相传,谨将笔者所知,附识于此。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一生极其曲折坎坷。他少年时饱学博览、志向远大,青年时因长期科举不第而“消遥艳冶场”,中年时进入连续二十年的创作旺期,晚年又从文学创作转向从政。他既在许多方面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当然在不同时期或高或低,或隐或现),又始终是封建社会的补天派。这一切,都统一在他积极入世的  相似文献   

10.
论冯梦龙的情感美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梦龙(1574—1646)是明清时期情感美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①。他的情感美学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情本论、情教论、情爱论、情理论。下面对此进行专题阐析。一、情生万物、“情本永在”的情本说冯梦龙高扬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坚持以情为本,强调“情本永在”、“情之可久”,对情感属性作了本体性规定。“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②。这里肯定情生万物、情之不灭和情之本真,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把情感视为世界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创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在戏曲创作和改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明确树立了“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两条原则,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戏曲改编理论。他的戏曲改编思想论和戏曲改编艺术论的建立,为以后中国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普著述考     
宋初名相赵普,平生不以文称,著述不多,兹为钩稽,考索如次,俾便有意者。一、著作赵普自己写的书,见于史籍者,仅有一种,就是《龙飞日历》,记载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之事。关于《龙飞日历》,宋人记载,名字很多。  相似文献   

13.
14.
北宋后期曾四度拜相的蔡京 ,生前文名鼎盛 ,身后翰墨飘零。今人所编之《全宋诗》、《全宋词》皆收有其零篇散句 ,惜仍有遗逸。笔者曾补其佚诗一首(见《江海学刊》1999年第 3期《蔡京佚诗》) ,今检其子蔡所撰之《西清诗话》(旧抄本 ) ,又发现其诗词数首 ,谨列于下。《西清诗话》卷上收诗一首 :  銮辂方丘接九年 ,帝诚蠲洁契心渊。鬼神雷雨朝中夜 ,星月常戴晓天。朱夏好风临至日 ,霁光浮水见因川。声明文物追千古 ,革陋承休莫大焉。此诗为北宋宣和二年 ( 112 0 )应制之作。《西清诗话》卷下收有蔡京的四首词 ,《车驾祓禊西池拟应制》词…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晚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程朱理学猖獗,“存天理,灭人欲”被视为伦理道德的准则,复古主义文学回流掀起……;另一方面,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与中国固有的民主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了一些异端之说,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哲学观点、袁宏道的“性灵”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言情”说汇成了一股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比较集中、全面、系统地阐发“智”的作用、表现形态及特性,且时露真知灼见者,当推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他于天启六年(1626)编撰成《智囊》28卷付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于崇债六年(1634)补充有关“智”的事例,编成《智囊补)。冯梦龙为是书写序,对所分10部皆有“总叙”,各卷均有小引,不少条目,还附评注。这些理论性文字,连同书中事例,共同构成了冯梦龙对“智”的看法,构成了他的“智慧观”。(一)智在冯梦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冯氏的思想体系中,“智”乃重要之一环。他论“政”,论“情”,论“谐”、论…  相似文献   

17.
冯保善 《文史哲》2020,(6):128-135+165
晚明通俗文学巨擘冯梦龙籍贯问题,迄无定论。有充分资料证明,冯氏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此"吴县籍"乃指其庠籍,其里籍则为长洲。冯梦龙早岁因何成名,并非如人所说,因类似于其小说人物鲜于同,在科举场中有着惊人的表现,而是因为他早岁研究《春秋》有过人的造诣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冯梦龙的进学年龄,也并非不可考证,据其研究《春秋》的时间上限推断,应当在万历二十年(1592),其十八岁以前。  相似文献   

18.
刘万华 《殷都学刊》2010,31(2):55-60
清初著名诗人宋荦久任封疆大吏,政事之暇,颇好著述,一生著述颇丰。前人已有较为详尽的考索了,但在其论述之外,我们又发现了著述多种,今聊作补白,为进一步研究宋荦生平与文学成就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保障。  相似文献   

19.
敖英是江西樟树人,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历修志乘及《罪惟录》、《皇明词林人物考》等多种史籍记其生平行谊,皆疏略舛互.敖氏有《自述履历》,可订补诸说之讹阙.又史志书目及官私簿录著录其著作,尤参差乖误.兹逐一为之考订,正讹补缺,以为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冯梦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有些属于冯的搜集,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即使是搜集,也包含着冯的某种加工、制作),所以能以较好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短篇白话的高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编撰基础的冯梦龙的文学观。 如果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先于冯梦龙的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提到了中国小说的理论问题。李贽的理论给予后代以很大的影响,不仅小说评点的形式影响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且许多重大小说理论见解影响了冯梦龙,例如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的论述,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指出,《水浒》的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由于“宗室不竞,冠屦倒施”,遂成就了《水浒》这样的“发愤”之作。这样论述小说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