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道德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社会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并为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创立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考察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主要是一个异质性的结构协调问题,即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三维道德结构的协调。底线伦理(法律规章)的核心原则是“秩序”,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正义”,主要在于建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结构,当然也要求公民养成相应的德性;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义务”,要求公民个体更多地承担起对总体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5.
道德定力是一种崇尚、坚守、捍卫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大能力。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定力对于个体道德修养、人际交往、道德实践与网络生态都具有重要价值。但考察青年群体的网络生存实践,其道德定力面临着被消解的现实境遇,包括虚拟在场生存下道德意识弱化、多元信息传播下道德认知模糊、网络圈群栖居下道德评判极化与网络空间乱象下道德行为失范。由此,应从重塑网络空间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突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实践困境、培育坚守主流价值的青年意见领袖以及强化网络空间的伦理、制度与治理等方面着力,促进青年群体自由自觉的网络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网络问题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它对社会的严重负面影响 ,使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露。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普适性道德和民族化信息、一元道德与多元道德、道德调控与法律调控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萍 《天府新论》1998,(3):58-59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存在与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下的道德内容,道德评判标准都与其时代有关。社会发展至今,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则竞争、交换、追求利益等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势必形成自由竞争观念,等价交换思想,使得利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道德评判标准,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必然带有”功利”意识。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对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打1合理合法的追逐经济…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共同关注人类的行为 ,并且都指向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 ,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段结合得非常紧密 ,但谈论道德而避开宗教并非不可能。本文从两者的基本关系入手 ,着重探讨宗教对道德意识可能具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市场中的经济交易和道德原则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献考察表明,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原则的支撑。对ZGC电子市场的准民族志考察发现:本应以理性化、契约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在这里却呈现出欺诈的面孔———在陌生人之间频繁发生转型交易,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交易模式广泛盛行的道德根源是:熟人社会中基于儒家伦理的亲情原则、差序格局思维等传统道德因素的在场与倡导理性、平等的普遍主义道德原则的缺席。针对转型交易现象的市场道德重建应该是使传统道德原则在新条件下更好地发挥约束作用,陌生关系熟悉化就是这种道德重构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它与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参照系统、通过实施社会奖励与惩罚、通过调整自我防御力量来改变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11.
商业社会中 ,人们通过社会与他人的帮助和服务而生存 ,这种相互帮助大部分通过契约交换关系和商品买卖获得。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由消费者和销售商组成 ,其在市场中实现自我需要的同时 ,也体现了道德人格的实现。道德价值的不可否认的存在 ,消费市场主体的道德基础及道德契约也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观,在生产资料分配非公平性前提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社会合作关系必然是非平等合作关系;作用于社会合作关系的社会道德意识,必然又具有维护非平等关系存在的内涵。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合作的传统道德观,既要认识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合理利他观,也要对其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与社会道德存在进行客观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
钱广荣 《学术界》2008,3(2):133-144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根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观点,如果被逻辑地解读为"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伦理观念一'",道德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在逻辑与历史的层面上取得应有的统一.其实,直接来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伦理观念"并不就是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它只是道德经验形成的逻辑基础.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属于道德假设范畴,它是政治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体现的是统治者的道德意志和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想,通常以文本形式诉诸社会,传承后世.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路向,既不是道德经验铺垫的路径,也不是道德假设世俗化的简单结果,而是道德经验和道德假设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经济活动中会发生各种道德关系,需要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作出道德评价。但生产力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要认识道德评价的特殊性,正确处理道德评价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坚持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16.
道德评价标准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 ,其内容也在相应地不断调整。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必须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道德评价标准的构建工作 ,并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引入道德领域 ,形成以道德评价规律为基础、以道德评价导向为灵魂、道德评价原则为主导、道德评价规范为载体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道德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道德关系思想的认识及其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从其思想包括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社会道德、经济制度与经济水平对道德的决定性作用有所区别、道德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道德的特征之一、不同社会的道德与经济因素的联系存在差异、经济制度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与经济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道德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正负两种情况等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公民道德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也是在享有社会权利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应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罗马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古罗马人无论在儿童的教育中、法律的制定中、政治制度的建设中还是宗教生活中,都蕴涵了培养美德的意识.这些有益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