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者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维"转换,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对联的语义形式、文化意象、交际意图,以取得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等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至今是我国翻译的现当代期。我国现代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中国现当代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翻译在介绍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深度翻译”通过添加阐释性文本如译者序、评注、术语注解、注释等手段,有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异质的语言与文化。第四届“傅雷杯”大学生翻译赛所选的英语源文本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可灵活采用“深度翻译法”。结合参赛译文,针对性地探讨了“文化背景、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三种注释类型在英译汉中的使用,实证分析了深度翻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译"到"翻译"之间动态推衍,发生了指代转移和内涵扩大——从指代职衔转移到指代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从起初专指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发展到指称胡语或梵语与汉语之间的佛经翻译,直至当下翻译一词内蕴三义,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概念内涵的演化表明"翻译"这一能指符号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是一个受制于语言转换主题和诗学观念制约、不断建构的话语实践。"译"、"出"、"翻"、"翻译"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词语组成了钱锺书所说的"虚涵数意",打开了阐释翻译意义的空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昭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三维”即交际维、文化维和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出发,对丽江世界遗产景区的英译文进行举隅解读,探讨外宣翻译的“三维”转换。译者在产生译文时,在交际维上应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在文化维上应突出文化内涵,在语言维上应注重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以此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习惯 ,因而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给语言带来重大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离开文化差异大背蒂的语际翻译是无法进行的。通过东西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词汇空缺、语义空缺、翻译超额及欠额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化内涵差异、民族色彩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三个方面讨论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并提出概略化、具体化、归化、语境增益、加注等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尽量减少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试析《周易》英译的失与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周易>英译本中由于语言文化障碍和译者的疏忽而产生了欠额翻译、表层翻译乃至完全的误译.译者必须通过比较诠释本以求得神秘的<周易>语言之本义,可以通过多种译法求得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大卫·希顿的《道德经》译本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产生了表层翻译、欠额翻译甚至完全误译。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译者不能过于拘泥于《道德经》语言的字面结构或只停留在表层含义上,应该透过文字的表层结构去挖掘其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反讽可以达到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百读不厌。因此,成功的译文必须将其完全再现出来。然而,在阅读三个中文译本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反讽的欠额翻译现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并给出了新的翻译建议,指出译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源语文化和语言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驾驭目标语的能力,才能避免反讽的欠额翻译,达到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文化转型期,各国文化多元共生,平等互补,人们在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上采取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中心主义的策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求同存异”为准则,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翻译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扮演“画家”和“盗火者”的双重形象。  相似文献   

19.
认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东西方通用性的喻体一旦与民族特定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就会产生"超语言信息”.因此,为了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比喻中的文化差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