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文 《理论界》2010,(12):214-21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有助于形成人的自然观念。传统教育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方面,无论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改变价值观念,整合教育结构,完善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以主客对立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和谐观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和谐与人性和谐的理论诉求,是在和谐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的主要误区.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出发,从现实历史的前提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和谐观.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的存在的自然对象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则是社会的和谐的根据和基础.同时,和谐又具有历史性和辩证性,因为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面对当代普遍的不和谐的世界经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有可能给我们提供重构和谐社会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3.
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娱乐性、图像化等特性都包含审美因素,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大众传媒的审美含量和艺术性质,使之对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及重大意义逐步显现,生命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可从情感教育、死亡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切入,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成光 《天府新论》2004,1(2):136-139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极为丰富。他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原则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即教育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 ,教育应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应当“效法自然”。这些教育观点对西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野,即现实的人本视野。当下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抽象和谐层面。和谐人的核心存在范式是工作和谐人,其本质是共同创造、占有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工作共同体关系。和谐人的现实意蕴和价值预示了和谐人的养成路径,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个人工作能力特别是工作创造力、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个人工作关系特别是公平分配关系统一起来;要把全面人教育与和谐人教育融和起来,确立全面和谐人教育理念;要在总体的和谐与片段的冲突中建构和谐人的生活、工作共同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鹰 《青海社会科学》2008,42(1):189-193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社会,从和谐美学看,美育在达到和谐的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代美育的大众化、科技化、生活化、个性化四大特征,旨在探索如何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其鉴赏力,培养其审美思维方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超越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占里侗族生育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各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生育文化.这些生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贵州省从江县占里侗族关注生命的发展,将人、自然、社会置于和谐共生的文化圈内,将其朴素的自然观内化于本族成员的生育文化自觉,并保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育文化.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思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即通过将外显的人口控制政策内化为人们的文化自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有悠久的历史.融水的芦笙节庆反映了芦笙的文化发展,芦笙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功能.它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追求.保护和发展芦笙文化是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已届周年,痛定思痛,是该对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的发展应持什么样的教育定位进行必要的反思了.5·12汶川地震具备所有自然灾害的共有特征:其发生是自然的,其恶果是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灾害毁灭了社会的物质存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真正的救灾和灾后重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重构.在灾后社会的重构中,我们要思考并实践的就不只是,对于教育而论,校舍的合乎防震抗震标准的重建;将与之相关的投入、设计、建筑、监控等制度化;加强防震抗震救灾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而是这些教育的工具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东西将围绕什么价值重构.文章以此思考为中轴,从教育的工具层面、制度层面及价值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反思,认为要解决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物、与人为事物的关系,必须改变把教育定位于单纯、被动地或适应自然事物,或适应人为事物(政治、经济、科学等)发展需要的观点,而要回归到以人的生命基础发展为本的并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互动的位育之上,从而构建人类与自然,人类群体与群体,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内在自身的诸方面和谐.  相似文献   

12.
史六安 《理论界》2006,1(8):16-17
科学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正确的系统观点,体现为人的价值和价值关系,科学价值观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价值关系的和谐。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科学价值观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完美和谐的唯一途径和手段,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其价值关系和谐的客观物质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价值关系自然和谐,实现科学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关系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民族问题日益呈现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各民族和谐发展及根本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民族观教育,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不断进步、繁荣与发展的和谐社会.教育要担负起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必须解决学校教育中的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人的自身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的结果。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于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文晓庆 《兰州学刊》2008,1(1):168-169
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传统礼仪在历史上曾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现代礼仪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蔚 《学术探索》2007,(4):140-144
构建和谐社会以构建和谐人生为基础,但市场经济社会对人生和谐造成许多冲击,不和谐因素增多。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大力繁荣音乐艺术,积极推动美育和音乐艺术产业的发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还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暗含着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体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其保障.社会和谐的关键是社会主体和谐.它包括人的自身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群已和谐,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主导作用,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的前提。当前教育价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必须把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一体化,实现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体化,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平衡,寻求理性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平衡。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规律,即教育具有的二重性--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属性和通过受教育者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属性。这两个方面成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映,也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