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层次,乃由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过程与“‘多’、‘二’、‘一(0)’ 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这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 源,也可从辞章章法结构中寻得它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即从“二元对待”(含“对比与调和”)、“移位与 转位”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等层面切入,作对应之探讨,以凸显出层次逻辑系统在哲学与章 法学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满铭 《肇庆学院学报》2010,31(3):25-30,90
篇章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之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以唐诗、宋词各一首为例,用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组织成之的篇章结构与其“移位”(顺、逆)、“转位”(抝)、“调和”、“对比”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之“势”。探讨其多寡与比例,并将这种模式探索之结果对应于传统直观表现之结晶作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发现:在审辨作品之篇章风格时。除必须参考“直观表现”之成果外。又尝试拓展有理可说的“模式探索”空间,将有助于审辨质量之提高。因此,这种对篇章风格辨析之新尝试而言。是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逻辑层次是以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作用过程,趋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的。而这种系统,可用于组织个别意象,形成整体意象,以反映辞章之意象系统,充分反映逻辑层次与意象系统之迭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宇宙人生之规律,可用“多、二、一(0)”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它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中寻得其具体呈现。而落到辞章章法上来说,则包含三种:一是“(0)一、二、多”的顺向结构,这是从创作面,亦即“写”来说的;二是“多、二、一(0)”的逆向结构,这是从鉴赏面,亦即“读”来说的;三是“多、二、一(0)”的往复结构,这是从创作、鉴赏两面,亦即合“写”与“读”来说的。  相似文献   

5.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于这种逻辑结构,乃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并且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所以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各种章法,往往形成各种包孕式之逻辑结构,造成层次、映衬、互济之美感。文章即锁定这种结构,探讨其哲学义涵与主要类型,而以最常见之“因果”章法为考察对象,举诗文为例,略作说明,以见这种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6.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文章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着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7.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之条理,亦即连句成节(句群)、连节成段、连段成篇的逻辑组织.这种逻辑组织或条理,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完全根源于人心之理,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包括作者本身,对它的存在虽大都不自觉,却会自然地反映在他们的思考或作品之中.这种反映出来的逻辑组织或条理,由于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就必然与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哲学与科学有密切之关系.本文即择要就章法之类型、规律与转化(包括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的结构等,从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以<周易>与<老子>两种典籍为主,一一作其哲学义涵之考辨,为章法之所以是"客观的存在",而定位为篇章之逻辑条理或结构,提出有力的证明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本文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思维力的两大翅膀,藉以让思维力遨游于客观与主观时空,以通贯心、物,上撤其本、下撤其末,将真实世界、伦理世界与艺术世界融通为一,以呈现真、善、美的圆融境域.而意与象即相当于心与物,为人类思维活动的原动力,自然和联想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大体说来,就在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作用下,意象得以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其中意象之形成、表现,关涉到偏于主观的"联想力与想象力"所形成之形象思维;意象之组织,关涉到偏于客观的"联想力与想象力"所形成之逻辑思维;而意象之统合,则关涉到合客观与主观为一的"联想力与想象力"所形成之综合思维.由此可知意象与联想力、想象力,在思维力的大力牵合下,不但三位一体,而且使它们形成"意象←→联想力、想象力"的"多"、"二"、"一(0)"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大主语是“的”字结构时,多为 VP 受事;小主语是“的”字结构时,多从属于大主语。小主语从属大主语是主谓谓语句各类语义结构中最为典型的一类,而“的”字结构充任小主语最能体现这种关系。小谓语如果也是主谓结构,就形成层层包孕、外延渐小的语义关系及其变化;汉语里不少语义系列也具有外延越来越小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这些语义系列各项是并列关系,而大小主语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主语或小主语是“的”字结构的主谓谓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主语是“的”字结构时,多为VP受事;小主语是“的”字结构时,多从属于大主语。小主语从属大主语是主谓谓语句各类语义结构中最为典型的一类,而“的”字结构充任小主语最能体现这种关系。小谓语如果也是主谓结构,就形成层层包孕、外延渐小的语义关系及其变化;汉语里不少语义系列也具有外延越来越小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这些语义系列各项是并列关系,而大小主语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小品理论强调小品笔法和章法的即兴随意、轻松自由、散漫无序、不拘格套,追求一种无笔法之“笔法”,无章法之“章法”。一切与传统、正统“载道”散文唱反调,将崇高凡庸化、整体零碎化、严肃轻松化。实质上是追求由文体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自由,自有积极意义,但“解构”和“颠覆”的消极一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续)陈修斋五、黑格尔对“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之二元并列问题的最后解决“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二元并列所指示出来的问题,在莱布尼茨以后到谢林为止德国哲学中所发展的概况,我们以上已加以...  相似文献   

16.
谈英汉转位修饰(移就)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英语transferredepithet(转位修饰法)修辞格和汉语“移就”修辞格在类别、结构、语义及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兼叙了“转位修饰(移就)”格不应和“通感”及“拟人”格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结构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在转型期中国,二元组织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二是组织中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组织结构也会从二元走向一元.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有赖于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走出二元社会结构:一是要通过简化组织职能以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以实现现代组织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先秦部分典籍,对“名(代)+所+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尔所生”即“尔之所生”;“尔”不是“所生”的定语,而是“生”的前置宾语。“所”用在“宾+之”之后,动词谓语“生”之前,使“尔之生”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使整个词组成为“宾(之)+所+动”式的“所”字词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二册《载驰》一诗懈题》把《左传·闵公二年》传文“归夫人鱼轩”句之“夫人”理解为许穆夫人,确属望文生义、曲解原文。本文肿列历代学者的说法以明其非,并从人情物理、上下文意、章法逻辑等几方面证说“夫人”应以释“卫戴公夫人”为是。  相似文献   

20.
晚期谢林哲学在批评黑格尔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概念思维还只是单纯“否定的哲学”,没有回到实事本身,没有达到“实定的东西”(Positive)基础上,提出了哲学要不被边缘化,就要回到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成为“实定的哲学”之口号。但哲学如何回到“实事”本身与“实定的东西”呢?实际上就是回到原初的生活本身。这种生活既是“自然的”也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超自然的)。“神话哲学”(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以“多神论”(Polytheismus)揭示了人类这一“原初生活”的本相,而“天启哲学”(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的“一神论”(Monotheismus)作为神话哲学的结果,将人类原初的生活从本原的“存在结构”中直观为人格的、历史的活动,因而“是历史哲学的最高凯旋”。“天启哲学”于是既是人类生活之原初的存在论,这种“存在论”以人神共有的“面向未来”的“我将是我将要是的”为其生存路向,从“将是什么”(was sein wird)出发把“自为的东西自在地存在着”的“完善的精神”把握为纯粹的存在本身,绝对的本原,先于一切可能性的绝对现实性,一切存在着的绝对在先的“潜在势力”(Potentialitt)。于是从中可以区分出作为“第一潜在”(erste Potenz)的能在(sein Knnen);作为第二潜在的“必在”(sein Müssendes)和作为第三潜在的“应在”(sein Sollendes)。这样的“存在结构”将能揭示出实存进程中一切可能的存在关系,于是也就构成了神的“三位一体”之结构。自为自在的“能在”(自由)存在论也就成为天启神学之“神”所“启示”出来的“完善精神”的生命历程。对此“神”的信仰的确实性与存在本身的“实事”之开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实定性”,进入了人类生活本真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