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生态效率是有效衡量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投入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四大区域2009—2014年6年的区域生态效率水平;然后比较分析了四大区域科技投入现状;最后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四大区域科技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各项指标都最低;科技投入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生态效率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1990~2011年西部11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以劳动、资本和能源为投入要素,GDP和碳排放分别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进而通过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2000年至2008年鲁苏浙粤四省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四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时间序列比较,对其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广东、江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优于山东与浙江。江苏的发展态势最好。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区域科技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20个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建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中部六省与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在四大区域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略低于东北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湖南次之,安徽、河南处于中游,山西、江西最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甚微。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经济和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首先引入农业碳汇效应,构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其次,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改进的超效率SBM测算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然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2010—2019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北地区最高、东部次之、西部较低、中部最低的分布格局;财政支农程度、工业化程度、农业自然环境、农业机械密度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农业环境规制、科技支持力度、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生产能力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提出合理投入农业要素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增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场大考,科学评价疫情防控能力是深入总结抗击疫情伟大斗争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存在直接利用区域疫情感染率进行评价的认识误区。现有文献对疫情防控能力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往往按照还原论,利用评价指标的累加进行评价,存在思维范式、指标选取、评估模型等方面的短板。本文遵循复杂系统思维,从疫情防控体系对省域疫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出发,将省域疫情防控能力界定为防控体系对疫情传播过程的遏制程度,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对省域疫情防控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构建省域疫情传播过程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29个省域的疫情防控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价。研究结果明确了疫情防控能力的基本特征,评估了各省域应对国内第一波疫情中表现的疫情防控能力,发现省域疫情防控能力与疫情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并提出了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燕 《浙江社会科学》2015,(1):62-70,158
本文基于2001-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31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区域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关联效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很强的趋同效应与截面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技术创新均值、研发人力投入均值、研发资本存量均值对技术创新变动存在显著性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出很强的趋同效应。东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中西部地区要大,中部地区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贡献率比西部地区要大,而且研发人力投入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比研发资本存量要更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1997~2010年间中国30个省区科技与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中国不同省域空间研发资本投入、人力投入的空间分布状况;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不同空间研发资本投入、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研发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但是研发人力投入则能带来较为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5—2018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金融科技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农民生活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农民生活富裕;金融科技对中东部地区农民生活富裕的影响效果要好于西部地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为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对农民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行业深度融合、加强金融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进差异化金融扶持。  相似文献   

12.
李丽 《东岳论丛》2019,40(8):91-104
本文以改进的企业创新需求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不同地区组别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对其组间和组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平均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前者低于后者,二者之间的差距趋于扩大;两组地区内部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省际差异都呈倒"U"型趋势,但非资源型地区较早出现收敛趋势,导致其近期的省际差异小于资源型地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不同地区组别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对不同地区组别的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区域创新活跃度、企业创新要素可获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企业创新利润预期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机会成本的负向影响只在资源型地区是显著的;政府的财政科技支持和区域开放水平仅对资源型地区的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风险预期仅对非资源型地区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和区域评价实证研究等三方面.但是,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言,基本上还是静态、单一的反映各创新要素的现状,缺乏能够动态、双向、可持续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变化状况的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只能对某一时间点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量少、评价指标各自孤立,难以全面、连续、合理的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间的互动关系,评价效果及评价价值受到很大的局限.通过重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实现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双向、可循环评价,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科学、高效、现代、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创新制度“代差”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理念和认识严重滞后;产学研各创新运行环节过度行政化;企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民营企业被“边缘化”,民营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结构亟待调整.改革战略与路径选择包括:推进产学研环节的去行政化的整体性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健全科技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导向等.  相似文献   

15.
张梦露 《江汉论坛》2023,(12):30-37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路径,对于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从通信设施和交通设施两个方面构建交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交易效率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并且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交易效率显著强化了高校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且信息传输效率相比于交通运输效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在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应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交易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创新水平为基础。通过对我国1991-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创新集聚与收敛检验,发现我国省域创新集聚与收敛均呈先发散后收敛的态势,但收敛过程中不同省、市、自治区作用不同。利用倍加统计标准误逆推的动态随机冲击模型对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冲击效应进行比较,发现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省市冲击效应显著,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空间上呈创新初始区域、创新加速区域、新兴创新区域与深度创新区域四层次并存格局。科技强国建设中要根据区域所处的创新阶段分层合理确立不同省市创新功能,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为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1987-2006年中国各省市区面板数据,在知识溢出具有相邻效应的假定下,对省域知识产出份额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动态时空模型,建立了多区城经济体的结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省域知识产出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从而将省域知识产出的动态效应分解为相邻效应和宏观效应.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宏观知识产出增长效应还是省域相邻效应,都对我国省城知识产出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依据我国物流业公共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构建了反映我国物流业公共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潜变量发展模型( Linear LGM ),结合(2000-2012)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物流业公共信息化初始平均水平一般,且不能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省域间,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维度上,均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且这种不均衡在逐年扩大;同时,其整体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低于省域间不均衡的扩张速度。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围绕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升级影响问题,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构建创新投入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利用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分析创新投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并选取滞后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在克服面板回归内生性的基础上,检验创新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分析二者之间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显示,创新投入直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并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间接推动制造业升级。为进一步分析创新投入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制,以互联网普及率、创新投入、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为门槛变量,检验创新投入与省域制造业升级的非线性关系,发现门槛变量使创新投入对制造业升级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赋权法,对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位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各区域综合得分时序变化明显,西南地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其中,山东、广东和河北等省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有所下降。(3)从各区域创新要素得分看,中部地区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浙江省创新产出效率较高,内蒙古、河北等华北省级区域的创新贡献水平不断提升。(4)各区域应通过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措施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