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6-211
当前,我国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碰到的教育困难,是非甸社会转型时期付出的一种社会成本,但这种社会成本不能也不应该由农民工家庭完全承担。由于教育是社会公共产品,融合教育的发展不能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需要政府履行自身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以解决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失衡问题。政府作为促进教育融合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建立家庭、学校以及社区联动机制,重视农民工家庭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犯罪,基本上都经历了:"在家缺少关爱、 教育——在校学习成绩差,厌学、 逃学、 辍学——流落社会——沉溺网络——交友被诱——走向犯罪"这一"心路历程".针对这一"病根",提出"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入城,面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工作有必要以其独特的个案、小组、社区和行政工作的介入模式,帮其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户籍制度、考试制度、教育财政制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学校教育支持不够。对此,可通过改革中考、高考相关制度,引进教育券制度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学校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教育救助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社会救助需求.基于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需求.由于政策的缺失和传统教育救助理念的弊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政策的完善和教育救助理念的更新都呼唤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需在其与教育救助之间的价值契合性基础上,找准介入的关键内容及适切的层面,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功能角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过程实施介入,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多层次教育救助需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和对融入目标性的关注.为了更加明晰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需求及其融入方向,制定一份尽量全面体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需要的可行能力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统一,构建了包括健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能力在内的可行能力清单.并从自身、社会支持、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行能力匮乏的原因及其可行能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岳武  高珊 《中文信息》2013,(6):72-7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农民工”。许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市,希望在城市里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然而,诸多原因使他们无法享受到跟城市孩子同等的义务教育,主要有:国家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双轨制的制约,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比重过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制约,政策不够明晰和完整配套。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发展是指从社会政策及社会支持角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均等机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民工进城的新生群体,其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包容性发展的过程。本文结合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对随迁子女教育制度和教育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以包容性发展为理念和目的,通过完善随迁子女“学前-义务-升学”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构建社会全方位的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津、沪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外来民工子女提供基础、义务教育的两种主要模式:天津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模式与上海以简易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上海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资源不足或其它什么原因;在相关法律条文缺失的条件下,迁入地能否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城市政府态度具有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人群.经过个案分析,与非困难学生相比,在碰到逆境事件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多为学缘性群体.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务必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缘性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以期克服逆境事件时提高个人抗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世界,网络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缓解压力,扩大交友范围,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迷恋网络,形成瘾癖,影响人际交往,甚至造成道德的失范。面对这一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采取对策,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并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根本变革,知识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知识力以科教力为核心,提升科教力是发展知识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对我国科教力的挑战,并就此指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流时,第一代农民工中的老年、高龄群体是该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留城务工,是他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老年农民工人力资本明显较弱,但相比青壮年农民工,他们累积了更多的城乡社会资本;在以退出劳动力市场为前提的返乡意愿上,那些流出地社会资本越多、流入地社会资本越少的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强烈;对于永久返乡的老年农民工来说,流出地乡村社会资本对其有决定性影响。农民工群体在"生命周期论"和"历史决定论"之间寻找平衡,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意愿上,乡土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和"落叶归根"情结,对其永久返乡有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到互联网使用的选择性偏差以后,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改善抑郁和认知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与未使用互联网相比,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龄、女性和城镇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对高龄、男性和农村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强,即互联网使用有利于缩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中老年人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而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增强社会信任是互联网使用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是沿着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小说的叙事轨迹平行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的混类现象。《水浒传》在怪、力、乱、神方面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座次表就直接孕育了封神榜。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